软课题不软:一条科技支撑和引领新农村建设之路
发布日期:2010/7/7 14:52:19
查看次数:
【字体:

    针对燕山山区工业和经济发展水平较好与传统农业落后传统发展方式之间的矛盾以及工农业发展不协调城乡发展不协调的突出问题,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将代表燕山山脉典型特点的山区县(市)迁安市作基地,从2002年起,开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研究和示范。

  项目针对该地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编制了《迁安市农业与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规划》等7个发展规划;建立了强有力的项目组织管理体系;规范的制度体系;搭建了技术、政策、资金和项目服务平台;开展了百名专家、百项技术进迁安的行动,为项目实施提供强有力的各种资源保障。按照层次推进的发展进程分三个阶段进行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2002年以来,共有317项科技成果落户迁安市,培训农民11.5万人次,成果覆盖迁安市19个镇乡486个村10.5万户,镇乡覆盖率100%,村覆盖率90%以上。迁安市主要农作物调优率达90%以上,农民人均增收810.75元。最高年份2009年的推广面积89.3万亩,占迁安市耕地和林果总面积的81.1%。年推广面积逐年增加,累计推广面积311.26万亩。为迁安建立了八大综合示范园区;扶持培育了农业龙头企业23家,注册品牌10个,应用52项农业标准与规范,创省级名优农产品19个,9个农产品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43个农产品通过了有机认证,年销售额2.47亿元,先后有20个产品或中国(廊坊)农产品交易会名优农产品。农业机械化率由2001年的65%上升到2009年的79.5%,城镇化率由2001年的21%上升到2009年的51%,农业产业化率由2001年的34%上升到2009年的68%,获社会经济效益5.8亿元,在山区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由于本项目的实施,还使60个省部级以上项目落户迁安,吸引社会资金2.3亿元。

  通过项目的实施,创立了科技引领,政府扶持,供需对接,项目运作,互惠互利的政府与科研单位有机结合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探索出了规划先行,技术跟进,园区示范,信息快递,梯次推进的适应于市场经济的山区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新方法;走出了以工补农,优化产业,打造精品,扩展功能,循环发展的山区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推动了迁安农业由传统向现代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

  59日,由河北省山区经济技术开发办公室组织同行专家对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和迁安市人民政府共同完成的燕山山区科技引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典型示范项目进行研讨,会上,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尹伟伦院士等专家认为,该项目建立了科技支撑和引领山区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综合模式,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具有示范推广价值。

  整合资源:创立促进山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制

  燕山横亘在京、津、冀北部,是首都的绿色屏障和水源地。燕山河北辖区内包括承德、唐山、张家口、秦皇岛和廊坊536个县(市、区),占全省172个县(市、区)20.9%,占河北省山区县(区、市)55.4%;总面积7.97万平方公里,占河北省国土总面积的42.4%,占河北省山区总面积的68.1%;总人口1385万人,占河北省总人口的20.1%,占河北省山区人口的56.8%。燕山山区是河北省重要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区域,也是首都生态建设的重点地区,其农业农村发展的进程直接影响着首都的农产品有效供给和生态安全,在河北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现代农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迁安市位于燕山南麓,处于京津唐秦承城市圈中心位置,区位优势明显。具有低山、丘陵、谷地、平原地貌类型,其平原、山地、沙地各占1/3。农业以种植小麦、玉米、杂粮、甘薯和果树等为主,是燕山山脉典型的半山区传统农业县(市)。

  河北省农科院在对迁安市农业生产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在迁安市建立现代农业综合转化和示范基地的构想。该想法得到迁安市委、市政府赞同。

  2002年,双方本着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签订了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示范县(市)建设科学技术合作协议书,市院合作项目正式开始实施。

  市院合作是政府和科研单位结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方式,国内很多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也都进行过尝试。

  上世纪80—90年代,河北省组织河北农业大学等大专院校、科研单位送科技进山扶贫方式,曾走出了享誉全国的太行山道路;本世纪初,黑龙江农科院科技帮扶10个弱县的龙江院县共建发展农业生产模式;以及各地普遍实行的科技下乡活动等,通过送科技到基层进行科技扶贫或促进生产发展,对当时当地的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单向推动农产品量的增长模式已明显不适应时代的发展,技术的供需双方难以形成利益的共同体,不能建立起长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为此,探索在我国农业农村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时期和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阶段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长效机制日益重要。在具有燕山山区代表性和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时期的迁安市,建立科技引领型的成果转化模式,为燕山山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树立先导型样板成为共识。

  通过平台建设整合资源,使平台建设成为项目建设事半功倍的有效载体。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以院方专家和成熟的技术为核心,充分发挥迁安市政府的扶持、协调作用和地方科技人员的配合作用,他们共同搭建起了技术、政策、资金、项目平台。

  技术平台:

  本项目中共有10个专业100多名院方专家形成了与迁安主导产业相匹配的专业和梯形智能结构,连同引进迁安的317项技术构成了促进迁安农业生产发展的科学技术平台。

  政策平台:

  在市院双方确立的依托创新、开放联合、加快转化、服务迁安合作方针指导下,作为年度工作重点,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每年实施 “派百名专家、带百万资金、转化百项科技成果到迁安三百服务工程;同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强市院合作项目服务迁安农业发展的意见》,把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做出的成绩作为年终考核、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围绕迁安农业主导产业开展抓典型、树样板、组织技术擂台竞赛等活动;在迁安项目建设的组织协调和专家调度工作等方面出台了18项服务迁安的政策。

  迁安市委、市政府把市院合作项目作为农村经济发展重要的惠农工程项目来抓,连续八年写进了市委、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把设施农业、林果业等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进一步提高防范风险能力。先后与院方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市院合作项目管理意见》、《迁安市人民政府、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合作工作方案》等3个专门文件,为市院合作提供了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

  资金平台:

  市院双方设立了市院合作项目基金,建立了一个迁安市安排专项资金、迁安市及有关部门与院方联合争取国家、省农业项目经费和院方在迁安市实施国家、省科技项目资金等三项资金的市院合作项目资金平台,用于作为鼓励农民、企业、农业服务组织、科技示范大户或种植大户重点项目的建设保障资金。

  2002—2009年迁安市政府财政直接拨款2815万元作为专项基金,院方在迁安投入成果转化资金300万元,市院双方联合争取国家、省、部、唐山市各级项目资金3200万元,共计6315万元用于市院合作项目建设,吸引建设项目社会资金2.3亿元,为保证市院合作项目顺利开展提供了雄厚的资金保障。

  项目平台:

  项目是市院合作中科学技术的主要载体。合作期间,市院双方围绕着迁安市杂粮、甘薯、蔬菜、花生、果品、苗木、饲用作物和农产品加工八大产业优势进行了项目平台建设,制定了市院合作项目补助或扶持办法,鼓励农民、企业、农业服务组织、科技示范大户或种植大户进行新品种引进与示范,甘薯繁育基地建设,名优精品蔬菜果树示范园和农业观光旅游专业村、品牌注册等特色农业重点项目和具有引导性的农业重点项目建设,院方进行项目建设的科技指导并提供先进的科学技术,双方根据项目投资规模、方向和带动能力给予项目资金的补助。

  到目前为止,院方共在迁安引进新品种227 个,新技术90项,集成技术30项。与此同时利用迁安的资源、生产、经济优势和院方的科技优势,市院双方联合向国家、河北省和唐山市有关部门争取项目60个。包括国家级科技攻关后补助项目——甘薯产业化促进项目、国家谷子改良中心十五重大科技项目——绿色杂粮产业开发项目、国家科技部重点开发项目——优质果品示范项目等7大类重点研究、示范、开发项目14项;实施了省科技厅农业新品种展示、河北省农业科技园区等建设类项目等省部级项目43项,这些项目的实施有力的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科学规划:构建科技引领山区农业发展方式

  迁安市属于典型的半山区,为优质核桃、板栗等干果的优势产区,是驰名中外的京东板栗主产区。其山区昼夜温差大、光照资源充足的气候特点又非常适宜发展优质杂粮、甘薯等,曾是河北省重要的山区农业县市。

  由于长期的传统农业发展方式,使迁安市没能很好的发挥其资源优势。存在着农业生产资源丰富,但主导产业优势不突出;品种混杂,产量低;以农户分散生产、生产规模小,生产技术落后,产品自产自销为主要经营模式,产品无标准,无规范,等级层次不齐;农产品产业化程度低,产业链条短,没有深加工产品更没有形成品牌,市场竞争力差,农业产值低;铁矿无度开采,生态环境破坏,农业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等突出问题。

  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他们确立了以农民增收、发展现代农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通过农业结构调整战略、创新战略、品牌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科技引领、政策支撑、项目拉动、园区示范为手段,构建以技术为核心的专家、制度、产业三维一体的长效运行机制,最终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

  在对迁安农业发展现状调查研究和技术需求分析的基础,他们分阶段、分产业制定了以《迁安市农业与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规划》为代表的7个发展规划。建立了项目组织管理体系,由市院双方主要领导组成的领导小组,由院方和市方不同专业学术带头人组成的专家小组,由院市双方业务主管部门管理下的专家工作站和试验站组成的工作小组。

  按照层次递进的原则,他们确立了分进行技术引进和结构调整、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和产业发展,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三个阶段进行项目研究与示范。

  为了实现三步走的战略,从加强项目组织管理体系建设入手,他们建立了包括领导小组、专家小组和工作小组三部分的项目组织管理体系,分别负责整体项目的调控、整体项目的技术决策、以及对科技合作工作进行组织协调管理,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实施方案和组织落实。

  规范的制度体系是本项目顺利进行的体制基础,市院双方根据迁安市农业发展的特点,分阶段出台了22个配套的管理性文件,形成了一套阶段式递进的规范性管理制度。

  在技术引进、示范、调整农业结构的第一阶段,市院双方为了明确责任,规范义务,签订了《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示范县(市)建设科学技术合作协议书》、《联合建立蔬菜种植繁育基地合作意向书》、《合作开发绿色杂粮项目协议书》等包括8个法定协议在内的10个规范性管理文件,保证了品种改良和新技术的推广示范。

  在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的第二个阶段,市院双方以项目为载体,按年度分别制定了《省农林科学院驻迁安专家站管理办法》、《市院双方关于建立专家工作站和农业科技试验站的意见》、《2004年科技合作项目管理办法》、《2005年市院合作项目补助方式及标准》、《2005年市院合作项目扶持奖励办法》、《2006年市院合作项目扶持办法》、《2006年市院合作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等9个促进科技成果大面积示范、龙头企业发展和创名优品牌的扶持办法和奖励制度,这些规章制度有力的促进了迁安市六大主导产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同时也促进了龙头企业建设和品牌的创建。

  在建设现代化农业的第三个阶段,按照用国内外最先进的现代物质条件装备迁安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迁安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

【 纠 错 】 【加入收藏】【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