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核心提示 我市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玉米是主要农作物,在2200万亩耕地面积中,玉米播种面积达1700万亩以上,玉米秸秆资源十分丰富。多年来,每到秋收季节,很多农牧民都会把秸秆垛起来保存,等到冬天的时候当做粗饲料或“烧火草”。更有甚者,将地里的秸秆“一烧了之”,使得城市、乡村处处浓烟滚滚、雾锁大地。而如今,人们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这里的玉米秸秆经巧妙“消化”,变成了浓缩清洁燃料、浓缩高精饲料……以前没人要的玉米秸秆,如今在这里却成了热销的“抢手货”,为农牧民堆起了又一个“聚宝盆”。 秆能源转化生产的企业大力支持。离我市较近的沈阳市,为了解决二环外广大地区燃煤冒黑烟污染问题,推广使用生物质燃料及配套炉具。这项措施直接为我市秸秆转化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为秸秆转化利用注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成熟和推广应用为秸秆转化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我市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素有“内蒙古粮仓”的美誉,全市玉米种植面积达1700多万亩以上,粮食生产能力达150多亿斤以上,秸秆产量超400多亿斤。 据了解,由于市场、资金、技术、认识、传统等原因,我市秸秆转化发展缓慢。2003年——2008年,由于牛羊肉价格不高,玉米的价格低迷,在我市出现了卖粮难的问题,许多农民把玉米当成了牛羊的食物。一亩秸秆10—20元的价格根本调动不了农民收秸秆卖的积极性。同时,秸秆加工机械价格偏高、技术不实用等原因也导致了秸秆转化难以推广应用。 这种情况在2008年以来出现了转机。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让许多商品从出口转向了内销,国家出台一系列措施扩大内需。当年的北京奥运会使国家对治理环境污染更加重视,由财政部出台了《秸秆能源转化利用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从事秸秆成型燃料、秸秆气化、秸秆干馏等秸 秸秆进村:巨大的消防安全隐患 对于风,通辽市有一个近乎开玩笑的说法:一年只刮两阵风,一刮就是刮半年。玩笑归玩笑,但它却道出了通辽市多风的特点。有风就容易导致火灾,特别是遇到风速高、时间长的大风天气,发生火灾的可能性就大大提高。 在农村牧区,许多村民喜欢把秸秆当成家庭生活燃料,玉米一收完就将玉米打捆用农用四轮车将秸秆运回村内,将秸秆运进村堆成小山。然而这也给农村牧区防火埋下了重大的火灾防患,放在房前屋后的秸秆就像是在村庄里装满了燃烧剂,一旦发生火灾,火借风起,火星一吹到秸秆上面就会燃烧,容易造成火烧连营的情况,导致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受严重的安全威胁,后果将不堪设想。 在这方面,我市近年来有过惨痛的教训。2012年3月29日下午,我市突起8级大风,大风引发奈曼旗和开鲁县两地9个村屯发生火灾。灾情发生后,市委、市政府立即启动防火救灾紧急应急预案,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指挥救援,紧急调动公安消防力量,组织村民救火梯队、全力扑火救灾。经过近4个小时的奋力扑救,到当日晚22时左右,发生在两地的火灾相继被扑灭,没有造成人员死亡。事后经过调查发现,这些火灾的发生与村庄里的秸秆有着重要的关系,如果没有秸秆,火灾不会这么大,损失也没有如此严重。 2013年4月27日11时50分左右,科尔沁区大林镇东两棵树村发生火灾,造成3间房屋失火,烧毁牛棚3个640.25平方米,烧死烧伤黄牛80多头,无人员伤亡。记者在该村看到,堆在村民房前屋后的秸秆垛多处着火,幸亏消防官兵迅速出动,通过艰苦奋战将火扑灭,将损失降到最低。 焚烧秸秆: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 在农村,能够把秸秆拉回家中当柴火烧的人,村里人会说这家人“会过日子”,而这些“会过日子”的村民属于少数,许多村民还是选择了在地里将秸秆直接焚烧。 记者通过调查发现,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烧秸秆取暖的方式正在被逐渐淘汰,村民的选择是烧煤取暖。一是不用花时间到地里将玉米秸秆打捆,再通过农用机械将秸秆运回村内。“花那个时间去拉秸秆,还不如去城里打个工,既能挣到钱还能用上相对干净的煤。”二是许多秸秆拉到了村里,因为雨雪等天气发霉烂掉,既没能当柴烧还污染了环境,最终还得花上人力进行清除。“这不是没事折腾吗?”采访中,一些村民如是说。 然而,秸秆放在地里就会对春耕造成影响。许多村民便沿袭祖宗的老做法——一烧了之。“秸秆烧成了灰,这些灰就是很好的肥料,来年种地还能少施点肥,苞米还能多打。”许多村民都对烧秸秆持这种观点。然而事实并不单单是这样。 焚烧秸秆不仅是污染,同时也是一种资源浪费。秸秆的燃烧不充分,一着便是“狼烟四起”,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便随之产生,产生的灰尘一遇风便随风而去,从而导致环境污染问题。秸秆燃烧产生的热量白白散发。据有关化验结果表明,玉米秸秆含有30%以上的碳水化合物,2%~4%的蛋白质,0.5%~1%的脂肪。可消化能为2235.8kJ/kg,其营养成分、总能量与牧草相当,付之一炬的同时也让这些成分灰飞烟灭。 玉米秸秆:一个能源的富矿 长久以来,玉米秸秆是一个能源富矿的观点一直被大家广泛认同。许多专家学者也致力于通过研究得出相关数据,从而为玉米秸秆形成产业提供科学数据和理论支撑。 记者从河南农业大学农业部可再生能源重点开放实验室的一份《玉米秸秆主要成分及热值的测定与分析》报告中获得众多相关信息。报告指出,玉米秸秆内玉米秸秆主要由植物细胞壁组成,基本成分为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木质素将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层层包围。纤维素是一种直链多糖,多个分子平行排列成丝状不溶性微小纤维,而纤维素水解产物为六碳糖;半纤维素主要由木糖、少量阿拉伯糖、半乳糖、甘露糖组成,半纤维素水解产物为五碳糖;木质素是以苯丙烷及衍生物为基本单位组成的高分子芳香族化合物,可作为燃料。 玉米秸秆含有少量的钾、镁、钙、硅等化合物的矿物质。 报告指出,生物质能源是仅次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第四大能源,在整个能源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而秸秆是我国生物质能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利用好秸秆成为我国生物质能利用的重要问题。用秸秆转换为能源的重要技术之一是生物质致密成型技术。秸秆作为一种成型原料,其热值如果能进一步提高,这项技术就会有更大的推广余地。 由此可见,玉米秸秆技术推广应用空间巨大,潜力无限。 通辽秸秆:资源富集 前景广阔 何玉福:玉米秸秆颗粒供不应求 在科左中旗珠日河茫哈嘎查绿丰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记者看到了这样的场景。 2台颗粒饲料压制机正高速运转,粉碎过后秸秆源源不断进入机器,经过压制机的高温、高速加工后在出口变成了秸秆颗粒,不一会儿,秸秆颗粒就堆成了小山似的。 何玉福是合作社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从去年年底,他和合伙人便不断从附近村屯收购玉米秸秆,直接从地里收集价格是30元/亩左右,不负责收集是每亩70—90元左右,目前共收购了1700多亩的玉米秸秆,共加工了120多吨,加工的秸秆颗粒主要是销往周边村镇、辽宁、吉林等地,市场供不应求。何玉福介绍,秸秆加工过程当中可以根据牛羊的生长需要添加各种东西,没有添加剂的秸秆颗粒700元/吨,添加花生、紫花苜蓿则可卖到1000元/吨,添加精饲料的则能卖到1500元/吨。 加工秸秆颗粒出售之外,何玉福还用秸秆颗粒养羊。以前,他养羊喂的是饲料、玉米秸秆,饲料成本高、羊对玉米秸秆消化率还低。如今,他将秸秆颗料作羊口粮,同时在加工的时候根据羊的每个时期的生长需要分别添加玉米、饲料、骨粉等,为羊提供营养配餐,以前喂3、4个月才出栏,如今喂1、2个月便可出售。去年何玉福养羊1400只,今年通过增建羊舍,存栏量达到2000只。 何玉福介绍,一亩地的玉米秸秆卖给他们价值80元,如果加工成颗粒变成羊的口粮过腹增值,它的价格相当于200—300元。效益还不仅是这些,玉米颗粒通过羊过腹还田,变成了农家肥,改善了土壤,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还能让第二年的玉米长得好,卖上好价钱。 利民公司:今年将新增加工基地400个以上 玉米秸秆的转化利用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通辽市利民秸秆转化技术研发有限公司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该公司负责人武国富向记者介绍了公司看中通辽玉米秸秆转化当中蕴含的巨大发展潜力,从2013年至2015年计划总投资30亿元,实施玉米秸秆转化颗粒饲料、颗粒燃料深加工项目。该项目实施后,计划至2015年生产颗粒机6000台,三年间在通辽市场销售2000台,在其他省区销售4000台。今年在通辽市建设秸秆颗粒加工厂500个,年生产秸秆颗粒75万吨,明年在通辽市再建设秸秆颗粒加工厂500个,年生产秸秆颗粒150万吨,而在2015年秸秆颗粒加工厂将再增1000个,年生产秸秆颗粒300万吨。 如何实现这样的宏伟目标呢?武国富介绍,秸秆转化的难点是收集难、储存难、运输难。现在收集有专业的机器,适量储存、专业措施可防止火灾发生,直接在农村牧区建设加工点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秸秆的运输距离,减少了生产成本。该项目采取公司加基地连农户的运作模式,由该公司向合作经营者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即产前的秸秆收集储存方法和加工厂地厂房所需规模、产中的设备操作培训、产后的产品包销等。 武国富介绍,现在国家对购买秸秆颗粒机进行补贴,比如在科左中旗,一个加工点的负责人只要出2万元就能拿到机器。目前,通辽市提出要打造中国肉牛第一大市,而肉牛的饲料将是最大的发展瓶颈,秸秆转化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经济、最有效、最便捷的道路。它不仅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又促进农牧民增收,而且助力主导产业形成,完全是一个富民强市产业。 生物质发电:大投入、大产出 燃烧秸秆就会产生热量,热能通过转化就可变成电能。国能通辽生物发电有限公司就是这样的一家企业。 6月19日,记者在该公司看到,大量的秸秆被安全地存放在仓储区,公司内机器轰鸣,一堆堆秸秆通过机器燃烧产生了大量热量,转化了绿色清洁电能。 据了解,该公司装机量为1.2万千瓦时。项目工程于2007年4月开工建设,2008年12月31日投产发电,平均每年发电量达9000万千瓦时,实现产值 6000余万元,利税1000余万元。年消耗玉米秸秆、稻壳等农林废弃物12余万吨,可替代约6万吨标煤。每年减少二氧化硫气体排放约1000吨,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约9万吨。可为当地农民直接增加收入达到3000万元以上。围绕燃料的收购、储存、加工、运输等各个环节,能为当地创造1000余个劳动力就业机会。 可以说,国能通辽生物发电有限公司走的是一条大工业、大投入、大产出的道路。 编辑点评 优化环境 再现美丽乡村 □任志鸿 在我市农村牧区,秸秆实现了综合利用,人们不再焚烧秸秆,让天空更蓝,村庄更美,实现了“地肥天蓝”的良性循环。我市按照全区“8337”发展思路,打造生态产业循环链,使村里的小麦、玉米、高粱、豆类等农作物秸秆得到综合利用 ,不仅培植了资源,还优化了生态环境。 在农作物收获季节,一些秸秆加工企业引导养殖户积极推广秸秆青贮和粉碎技术,将秸秆加工成饲料,让畜禽吃上了“营养大餐”。畜禽所生产的粪便又是非常好的肥料,一些有机山庄或果园大户、蔬菜大户都争先抢购这样的肥料,全部用于种庄稼,回归农田。 全市农村秸秆的综合利用,正引发一场“裂变”式的美丽变革,不仅实现了“不着一把火,不冒一处烟”的目标,还使农民收益明显提高,真正把秸秆“变废为宝”,形成了“种植-养殖-生态”的良性循环互动格局。这场变革带来的不仅是传统种植、养殖方式的升级,更推动了全市生态农业与农村新能源的发展,为美丽乡村铺上了清洁的底色。 |
【 纠 错 】 【加入收藏】【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