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给牧场里的每一只羊佩戴耳标,屠宰时根据配备的识别器将记录的数据和耳标羊的数据连接上,就可以追溯到这只羊来自哪个苏木、嘎查、牧户。根据这个进行分割,有羊排、脊骨等,最后进库。”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奈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白秋英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企业在做大的同时更注重食品安全。
强龙头,带活一方经济
龙头企业作为农产品加工的“第一车间”,是拉动县域经济的排头兵。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能够拉动一个产业,带活一方经济。为此,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在“8337”发展思路中提到要把内蒙古建成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对全区龙头企业提出殷切期望。并加大扶持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力度,重点对蒙牛、伊利、奈伦集团等效益好、潜力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完善农产品仓储、冷藏、加工链条,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前不久,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发布消息,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农业竞争力,中央财政日前下拨农业综合开发资金8.05亿元,下拨资金中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项目资金4.6亿元,“一县一特”产业发展项目资金3.45亿元。内蒙古也幸运分羹。
据了解,今年以来,内蒙古依托优势特色产业,借助国家强有力的支撑,围绕“农业龙头带动”战略,以市场为导向,深入转变农牧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有效促进了现代农畜业、生态农业健康快速发展。
目前,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获得的中国驰名商标已经达到45件,其中行政认定34件,占全区行政认定中国驰名商标总件数的73.9%,排在了全国前列。其次,骨干龙头企业群体在日益壮大。内蒙古国家级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有38家,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403家,产业化龙头企业上市公司9家,自治区100家非煤炭类重点企业中,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就有27家,截至2012年底,内蒙古500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达到1849家、流通企业517家。
夯基础,促进农民增收
“我们的发展理念是‘实现专业细分,打造闭合产业链’,我们要扶持一部分农民和个人,成立专业的马铃薯合作社,建设成规模、配套齐全的原料生产基地。企业与马铃薯合作社签订订单,所有种植作物照单全收。我们就是要让老百姓看到实实在在的效益,并为其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白秋英说。
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向集约化经营转变,而农民组织化程度对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在市场竞争中,农户为了保证收益,解决生产经营资金,同时规避自然与市场风险,需要合作社。同样,企业为了节约交易成本,实现与农户、市场更好对接也需要这么一个中介组织。为此,内蒙古自治区积极引导各类龙头企业、农村市场大户及贩运户,积极组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截至2013年6月底,全区实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8884户,比上年同期增长50.42%。
共带动,产业格局多元并举
内蒙古是农牧业大区,农牧业资源比较富集。马铃薯、玉米、奶牛、肉牛、肉羊等优质特色农畜产品不仅品质优良,而且具有规模优势,已列入国家优势农畜产品区域布局。目前,全区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不断加快,产业化全面推进阶段,国家支持内蒙古发展政策实施,为内蒙古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政策条件。这些资源优势、区位和市场优势,以及政策优势等推动,使内蒙古农业发展形成了优势产业、传统产业、特色新兴产业多元并举发展的产业格局。
未来,内蒙古将立足资源禀赋和现有产业基础,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工业开发区和园区为载体,向把内蒙古建成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的战略目标强势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