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光控”绒山羊技术促生态经济社会三效合一
发布日期:2014/1/7 10:10:21
查看次数:
【字体:
内蒙古“光控”绒山羊技术促生态经济社会三效合一

说到绒山羊,人们都会想到温暖柔软的羊绒,可是,“光控”绒山羊是怎么回事呢?这和牧民的收入又有什么关系?

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研究员赵存发给出了答案:“光控”绒山羊是通过限时放牧,遮光饲养绒山羊的一项增绒技术。通过这项技术使绒山羊由冷季长绒转变为全年冷暖两季长绒,个体平均年产绒量提高70%。暖季放牧时间由传统的15小时缩短到7小时,减轻了草原压力50%,植被平均盖度提高8-12%,植被高度增加4厘米,促进了草原自然修复。

赵存发的话得到了鄂托克前旗城川镇哈日色日嘎查牧民其龙巴图的印证:“这技术真的是太好了,很简单,效果还好,每只羊每年至少抓绒2斤,有的还能上到4斤!放牧时间短了,草场也比以前好了很多。”

记者了解到,是山羊增绒技术的应用,让这个普通牧民的收入翻了番,今年初步算账,他家养绒山羊的毛收入会达到30万元,是4年前的1倍还多。

“以前绒山羊一年只能抓一次绒,产绒量低,牧民无法通过饲养绒山羊增收,如今有了这项技术,牧民养绒山羊的积极性很高。据我们调查测算,示范户年人均增收6171.4元。”鄂托克前旗农牧局局长巴雅斯胡良介绍。

也正是因为这项技术的简单易操作,增收幅度高,所以得到了大面积推广。2008年至今,内蒙古以及新疆、陕西、辽宁、山西和河北等省区累计推广光控绒山羊10万只次,在河北衡水、新疆巴州、陕西榆林以及蒙古国巴音郭勒等地也进行了试点推广,阿拉善盟左旗、西藏农牧科学院还建立了试验示范点。

如今,牧民们认识到了这项技术的实用性,仅鄂托克前旗推广绒山羊增绒户400多户,增绒羊近4万只,涉及草牧场100万亩,极大地提升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据测算,增绒技术推广项目区牧场平均植被覆盖比传统牧场提高5至11个百分点,植被平均高度增加4至7厘米,亩产草量增加59至71公斤。牧民格其叶乐图告诉记者,他养了80多只绒山羊,通过增绒技术,产量比前几年增加了70%多,去年人均纯收入3万元。

赵存发对于这项技术的推广信心十足。他说,为了进一步提升与蒙古国的合作深度和水平,扩大已有示范成果,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鄂托克前旗北极神绒牧业研究所、普盛能源集团与蒙古国草业协会共同申报了中国科技部中蒙国技合作项目——“蒙古高原绒山羊高效生态养殖技术模式联合研究”,目前已审核通过。(王国英 张喜彦)

【 纠 错 】 【加入收藏】【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