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党委提出的“8337”发展思路,是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的细化、实化和具体化,是推进内蒙古科学发展、富民强区的重要抓手,为我市经济发展方向提供了高端引领,具有很强的战略性、思想性、指导性,对加快我市发展,是新机遇,也是新动力。
2013年,通辽在“8337”发展思路的引领下,准确把握新的机遇动力,深挖内涵特色优势,统一思想、凝聚心智,科尔沁草原焕发出勃勃生机活力,加快发展的源动力正鼓足风帆。“8337”发展思路坚定了全市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信心,在生机蓬勃的科尔沁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激情干劲澎湃而高昂。为深入报道我市贯彻落实“8337”发展思路的新经验、新成就,本报特推出“我市贯彻落实‘8337’发展思路深入破题特稿”六篇,今起陆续刊发。
寒冬的科尔沁大地,千里冰封、江河静谧、田野飘雪、草原茫茫,瑞雪“照”丰年。
一年辛勤换来幸福收获。今年,通辽,这个“内蒙古粮仓”以更少的水种出粮食生产“十连丰”,用科技武装养了更多全国最好的肉牛,以前付之一炬的秸秆变废为宝,打着科尔沁品牌的农畜产品在超市异常吃香,荞麦、红干椒进入工厂车间增值数倍,农牧民加入合作社抱团闯市场。
今年,我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紧紧围绕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核心目标,扎实推进 “8511521113”工程,推动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农牧业大市向农牧业强市升级。我市农牧业现代化之路信心满满、步履矫健。
大步踏进、非凡跨越。通辽,走向现代农牧业。
生态节水高歌猛进
12月20日,指着深翻与旋耕后平整的土地,科左中旗腰林毛都镇关家嘎查支书刘雪飞说,年初嘎查里实施膜下滴灌的土地仅有1000多亩,2014年,全嘎查3600亩土地都要实施膜下滴灌了。节水高产田既能让农民省工省力,更能节水,惠及后代子孙。
农民对于水危机有着紧迫感,市委、市政府对于农业用水的家底更有着清醒的理性认识。百亿斤粮食产量,依靠的是2200万亩耕地、10万眼机井、26.33亿立方米地下水,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85%,高出全国平均值近20个百分点。
“土地资源消耗严重,地下水位持续下降,长此以往,发生局部区域性的生态灾难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敲响在每一个人耳边的警钟。严峻的形势倒逼通辽必须走生态节水之路。”市委常委、副市长孙振云说。
未雨绸缪、早为之所,我市把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基础工程来部署、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来实施、作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来推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推动节水农业跨越式发展。
在前两年节水农业发展的基础上,今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节水增粮行动”机遇,按照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要求,深入实施“8511521113”工程,大力发展节水高效农业。
中国工程院院士戴景瑞是国内权威的玉米专家,参观完科尔沁区、开鲁县、科左中旗三个十万亩连片节水增粮高产高效现代农业示范区,他对于今年我市30万亩良田节水高效的大手笔赞叹不已,听到三个项目区一年节水至少4500万立方米,这个“全国玉米通”连连说到,这么大的规模、这么先进的节水技术,中国第一、世界少有。
在科尔沁区钱家店镇项家村村部,打开电脑每个机电井耗电多少一目了然,用水多少清清楚楚,这些信息可以直接在市水务局的节水增粮信息化系统上实时查询。市水务局局长关文涛介绍,坐在市水务局的操作室内,就可以查看分布于各地的机电井工作状况、用水量、用电量等信息,通过它就可以让空泛的节水效果用实实在在科学数字表现出来,同时为实现“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强大技术支撑。
今年,我市新增100多万亩高标准节水农业示范区,已建成节水高产高效粮食功能区480万亩,通过节水压减农用机电井1.34万眼,实现农业节水3.1亿立方米。
节水的效果立竿见影。市水务局副局长李建国说,过去500斤水换1斤粮,现在通过实施膜下滴灌发展节水农业,项目区亩均灌溉用水110立方米,节水率达到60%。
从大水大肥的“大手大脚”到精准灌溉的“小里小气”,从小地块、小部分节水到成建制、大规模节水,通辽,这个“内蒙古粮仓”正高奏节水曲。
科技高产强筋壮骨
“今年三代粘虫和去年爆发时数量差不多,去年每亩玉米被粘虫吃掉了近100斤,但是今年虫灾刚爆发就被及时发现、及时防治。”说起今年粮食一点都没被害虫给糟蹋,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河西街道坤都庙村的农民王汉庄深有感触地说,现在种地要是没有点技术还真不行了。
王汉庄的感慨是我市许许多多农牧民共同的心声。没有科学技术,种地收成没保障,养牛出栏速度慢,科技的欠缺让农牧民困惑不已。如何让实验室里的科学技术转化成推动增收致富的直接生产力,如何让种地养牛技术走过最后一公里到达田间地头发挥作用,农牧民对此期待热切。
今年,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加快农牧业科技创新与进步,推进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推动生产要素质量的改善、劳动生产率和可持续生产能力的提高,科尔沁大地吹响了向科技要效益的新号角。
中国工程院院士为我市玉米产业送来技术套餐,市农牧业局局长刘凤武说起玉米院士专家工作站的成立时充满自豪感。我市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是国家重要的玉米主产区,对于玉米品种的改良、先进种植技术有着强烈的需求。经过努力,今年我市创全区地市级农科院之先河,率先与中国工程院院士戴景瑞研发团队合作,建立“玉米院士专家工作站”。
“为农民们讲课时,我不喜欢我在台上讲得天花乱坠,农民在台下呼呼大睡,我喜欢和农民们辩论,从中让他们知道科学种田的好处。”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肖华如此总结自己讲课成功的秘诀。
肖华的课程就像一颗水珠,折射的是我市今年技术人员掀起基层服务的滚滚大潮。为确保科技高产,我市牢固树立“重视科技就是重视通辽农牧业的明天”的理念,实施玉米人才“万千百十”工程,培养1万名农村牧区玉米实用技术人才、两千名嘎查村科技服务员、两百名旗县和苏木镇农技推广骨干、10名玉米科研顶尖人才,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加快高产攻关,突出抓好科技服务,解决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难题。
对于大小垄种植的效果,科左中旗花吐古拉镇丰元庆村村民崔宝山深有体会。以前种地采取的是均垄种植,一亩地4000株就种得满满的,而现在采用大小垄种植方法,株数能达到5500株,一算下来能增收500斤。一亩亩的增收共同促成了我市粮食生产“十连丰”。
在科技人员的努力下,像大小垄种植等科学技术如阳光雨露般洒向科尔沁大地。今年我市组织推广玉米“一增四改”技术共完成915.5万亩,超计划任务15.5万亩,占今年玉米总播面积的52%以上,项目田优质良种覆盖率100%,高产技术模式和主推技术到位率100%。
今年,我市成立了肉牛科学研究院,建设标准化改良站点200个以上,购置更新液氮运输车10辆、液氮罐1000个,完成牛冷配60万头。为推进红干椒产业科技创新,我市推进50万亩红干椒特色科技产业化基地建设,建设5000亩水肥一体化、全程自动化、智能化、机械化的红干椒高产科技示范园。
今年,我市培训农牧民83万人次,举办培训班6144期,发放技术资料153万份册。9个科技服务专家团包联9个旗县市区,开展春季农牧业生产技术服务工作。
一个个活跃在田间地头的科技人员如点点荧火虫,共同点亮了农牧业科技之光。一项项科学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它们就像一把把“金钥匙”,打开了套在农民身上的繁重劳作“枷锁”,为现代农牧业“强筋壮骨”。
循环经济风生水起
“咩、咩、咩……”12月20日一大早,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辽河镇纪家屯村王宝玉家,20多只羊正争先恐后地吃着玉米秸秆。
“搁到一年前,这些秸秆全当柴火烧,如今却成为了羊口粮。”王宝玉一边喂羊一边说,以前他家的收入全指望着种植的17亩玉米,卖玉米是家里唯一的收入来源。去年4月,他家东借西凑2万元买了12只羊,现在发展到了24只,养羊成为了另一重要收入来源,而羊产生的农家肥又回到了田地上,农牧业经济在他家形成了良性循环。
王宝玉家的农牧结合正是我市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的一个缩影。今年,我市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大力发展建设型畜牧业,推进农牧业良性互动,闯出一条农牧业循环发展新路。
市生态办主任马琢对农牧业循环经济有着独到的理解,他说,半农半牧区、农区“以家庭为单位,小规模,大群体,整村推进”专业村模式,走“为养而种、种养结合、建设养畜”的路子,适应我市农牧业发展实际。
走进科左中旗珠日河牧场茫哈嘎查养殖大户何玉福的养殖场,宽敞的加工厂房里,一台台正在高速运转的秸秆颗粒饲料压制机让人产生了浓厚兴趣。粉碎过后的秸秆源源不断地进入机器,经过压制机的高温、高压加工后,变成了秸秆颗粒,不一会儿,出口处的秸秆颗粒就堆成了小山。
何玉福高兴地说:“一亩地的玉米秸秆价格是60—80元,如果加工成颗粒变成羊的口粮过腹增值,它的价值相当于200—300元,这还不算生态、社会效益。”
今年以来,我市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大力推进秸秆加工转化利用,全市共生产玉米秸秆135亿公斤,目前已实现秸秆还田 627万亩,加工调制秸秆饲料114.4亿斤,占总量的42%
发展循环经济,我市亮点频出。生态草业方面,我市强化饲草料基地建设,新增紫花苜蓿种植面积50万亩,全株青贮玉米饲草料基地达到325万亩。收缩转移战略完成退耕还草面积81.1万亩、生态保护和治理任务399万亩。建设养畜方面,全市新建规模养殖场(小区)170个,扶持建设存栏肉牛100头以上、出栏肉羊500只以上和出栏生猪500口以上规模养殖场1000个。
如今的科尔沁大地,农牧业循环经济正风生水起,势头强劲。
优质安全声名远扬
9月上旬,北京市西城区考察团来到我市考察。当北京华天饮食集团公司与通辽市谷润肉业有限公司的两位老总一见面,两人共同的感受就是相见恨晚。
前者是北京乃至全国的餐饮巨头,农畜产品需求量巨大;后者是通辽市重点扶持发展的农畜产品输出企业,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实力强大。双方优势互补,合作一拍即合。“科尔沁牛肉太有名了,北京人买牛肉就冲着科尔沁的品牌,我们做餐饮的也借此打优质安全品牌。”北京华天饮食集团公司负责人介绍说。
“华天与谷润之间迅速升温就是市场的真实写照。农畜产品生产加工业的发展机遇对于通辽市可谓是千载难逢。”市农牧业局局长刘凤武介绍,内需拉动之下,市场上农畜产品价格一路走高。国内接连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又给我市发展优质安全农畜产品提供了契机。
我市中部辽河、新开河、老哈河冲积平原沃野千里,南部科尔沁沙地土壤、空气、水资源零污染,北部科尔沁草原水草丰美,发展优质安全农畜产品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今年,我市立足区位优势、地域优势和科尔沁沙地无污染的资源优势,紧紧抓住自治区提出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的难得机遇,结合自身实际,紧盯市场需求,规划设计了绿色农畜产品区域和产业布局,着力打造全国优质玉米、肉牛、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提出要种全国最好的玉米,养全国最好的肉牛。
“‘科尔沁牛业’是中国牛业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是北京奥运会供应商、广州亚运会唯一供应商。如今,我们生产的牛肉在北京市场上价格节节攀升,这都因为我们的产品优质、安全。”内蒙古科尔沁牛业一位负责人这样说道。
市农牧业局副局长张连宇介绍,今年我市提出要种全国最好的玉米、养全国最好的肉牛。肉牛方面,我们狠抓饲草料、改良、防疫、棚舍窖池等关键环节,完善产品追溯体系,推进肉牛科技创新工程、母牛扩繁“万千百十”工程和5万户基础母牛繁育工程,产全国品质最好的肉牛。今年已新增肉牛34万头、达到262.9万头。
经过规划、整合、提升,南部加快发展“四点一带”绿色经济产业带、中部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带、北部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带编织起了我市农牧业发展的美好未来。
全市优质农畜产品“三品一标”累计认证总数达544个,其中有机食品171个、绿色食品148个、无公害农产品225,被国家批准为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和绿色食品生产示范基地。
如今,闻名遐迩的奈曼旗沙日浩来镇设施鲜桃畅销东三省、京津冀,中国驰名商标科尔沁牛肉在北京市场刮起草原风,库伦旗的荞麦飘洋过海来到韩国、日本,科尔沁优质安全农畜产品声名远播。
产业联动夺人眼球
“以前只听说酱油是用黄豆做的,你看,玉米也能做酱油,还能做醋。”“看,玉米还能酿酒,做氨基酸。”10月12日,在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博览会通辽市展厅,不少参观者欣赏着用玉米做成的各类产品,连喊稀奇。
在通辽市展区内,以玉米为原料的产品就达103种之多。
我市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玉米产量大,如果仅按粮食销售,玉米带来的经济效益不高。市农牧业局副局长张连宇告诉记者,现在我市利用玉米产量优势,对玉米进行全产业链开发,集成各种生产工艺将玉米“吃干榨净”,制成种子、食品、饲料、化工产品等加工产品,让玉米产业越做越大,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今年,我市紧紧抓住绿色农畜产品“利好”的新机遇,努力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加快农牧业产业化步伐,改变原字号的发展方式,努力在产业链条上做文章,重点培育壮大一大批农业龙头企业,增强农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能力,实现工业反哺农牧业,促进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农村牧区发展,使城乡在互动、互融、互补、互促中实现统筹发展。
按照这样的思路,我市的玉米、牛肉、荞麦、红干椒等优质农畜产品资源通过流通环节进入工厂车间,分别变成淀粉、小氨基酸,成为京津港澳等地超市的“座上宾”,变成畅销海内外的营养保健食品,成为香辣可口的调味品,农畜产品在加工过程当中实现大幅度增值,农牧民从中获益。
今年,我市实现粮食物流交易额过100亿元、黄牛成交额120亿元、红干椒交易额25亿元。我市农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培育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企业1家、过10亿元的11家、过1亿元的企业91家,带动农牧户33万户,解决就业5万人。
通辽现代农牧业示范区的规划建设为我市产业联动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建设中的通辽现代农牧业示范区集节水农业、肉牛产业、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生态建设、文化旅游于一体,一、二、三产联动,3年后必将成为我市农牧业经济的升级版。”科左中旗旗长刘百田信心满满地说。
龙头企业舞动农牧业产业化,农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形成完整链条,科尔沁大地一条靓丽的产业联动风景线夺人眼球。
探索改革稳步前行
在科左中旗腰林毛都镇,许多农民一年下来自己没怎么种地,可收成比往年还多,而且还能从合作社分红。千层旺农机合作社的成立,让村民“捞”着了这样的好事。
合作社负责人杨特格喜介绍说:“我们合作社入股和流转来的土地共有1000多亩,因为实施了膜下滴灌,妇女老人就能完成生产,我们这些青壮劳动力负责担任农机手外出作业,一年下来土地和合作社的分红能收两份钱。”
今年,我市着力探索农村牧区经营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扶持农村牧区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壮大,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农牧业生产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水平,不断推动农牧业做大做强。
“今年秋翻秋旋,我们出动了200台大型机械,其中160台是本地农机合作社的机械,40台是旗农牧局安排。任务是铺设23万米的地下输水管道,种植2.3万延长米的防风林,这么大的工程现在1个多月干完,换作以前干3个月都费劲。”科左中旗敖包苏木党委书记查国良介绍说。
今年,我市通过专业合作社引导,加快转变农村牧区经营机制,农机种植专业合作社达到146个,覆盖全部新农村新牧区示范村。养殖方面,我市扶持100个养殖专业合作社,形成“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全市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总数达1565个,专业合作组织成员总数5.6万人,带动非成员农户1.2万户。
为提高农机化综合水平,我市争取自治区下达我市中央和自治区农机补贴资金合计1.348亿元,新增大型收获机1549台。新建农机专业合作社39个,总数达150个。
一个个合作社把分散的、孤立的农牧民紧紧联系在一起、团结在一起,在农牧民和市场中搭起了一座桥梁,增强了农牧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把一块块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让农牧民增收致富,使农牧业变大变强。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牧业的现代化发展带动了农牧民小康,美丽乡村、美丽牧区在我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今年,我市整合资金,建设100个新农村新牧区示范嘎查村镇,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农牧民在农村牧区享受着市民一样的幸福、甜蜜。
瑞雪兆丰年,我市农牧业在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高歌猛进。
【 纠 错 】 【加入收藏】【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