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鲁特旗,作为通辽市重要的水源涵养地、生态屏障和物种基因库,拥有1700万亩草牧场、833万亩林地,森林覆盖率高达33%,高居通辽市之首,拥有着怡人的“天然氧吧”。
然而,连年的干旱,再加上人为的私开滥垦、超载放牧……让这片美丽的草原伤痕累累。
生态恶化,牧民贫困,形势严峻!
恢复生态,牧民增收,刻不容缓!
如何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实现生态与增收“双赢”?
“生态立旗”——这是扎鲁特旗做出的果断决策。
生态建设摆在了旗委、旗政府各项工作的首位,尤其是2008年以来,在全旗范围内实施了以“生态恢复、生产发展、群众增收”为目标的收缩转移生态植被恢复战略,累计投资28162万元,其中市财政补助1480万元、旗财政投入21620万元、捆绑项目资金3972万元、群众自筹1090万元,共完成封禁保护及生态环境治理面积1200万亩。
罕山及周边地区150万亩无人无畜封禁保护区植被茂盛、鸟语花香;荷叶花湿地80万亩围封禁牧区成片的野韭菜花烂漫绽放;乌力吉木仁苏木阿拉岱忙哈沙带23万亩围封禁牧区搬迁出来的牧民们笑逐颜开……几年来,一条以城带乡、收转并进、反哺生态的新路子,让扎鲁特旗的山川绿起来、牧民富起来。
收缩转移,退耕还草,让山川绿起来
在草原最怡人的季节,记者一路在葱郁的青草、绽放的野花的伴随下,来到了扎鲁特旗道老杜苏木荷叶花封禁保护区。刚一踏入保护区的土地,一阵阵浓浓的韭菜花香不断地沁入鼻息,抬眼瞭望,绿油油的野生韭菜一望无际,在微风的吹拂下,展现出一派勃勃生机。
“前几年可没有这样的景象! 过度放牧和人为无节制的采割破坏,加上连年的干旱,使这里的生态遭受了严重破坏,草原植被严重退化,特别是这里的野韭菜面积逐年减小,濒临消失的边缘。”谈起这片草原曾经的“伤痛”,随行的副苏木达至今仍显愁容。
2009年扎鲁特旗实施收缩转移战略以来,随着封禁保护力度的加大,荷叶花的生态得到了有效保护,植被恢复情况十分喜人,野韭菜这一地方独有的野生资源也实现了休生养息,恢复的密度和长势出人意料。今年这里的野韭菜面积已经突破5万亩,长势也十分喜人,预计每亩产量能达到1000—1200斤。
离开荷叶花,带着满身的韭菜花香,记者踏入了巴彦塔拉苏木3万亩退耕还林还草东项目区。
这里曾是扎鲁特旗西部最严重的贫水区,而如今,绿盖遍野,草深过膝。
在项目区的展示牌前,记者看到了退耕前后的对比照片。退耕前,白沙片片、千疮百孔的“受伤”草原,让人触目惊心;退耕后,郁郁葱葱、无边无垠的天堂草原让人赏心悦目。副苏木达李国臣告诉记者,这里去年才被列入项目区,仅仅一年的时间,3万亩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就恢复到了20年前的水平。
为了进一步巩固还林还草成果,今年,扎鲁特旗按照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和通辽市“8511521113”工程的要求,完成退耕还林还草任务50万亩,其中退耕还林20万亩、退耕还草30万亩。主要对全旗坡耕地、沙化耕地、盐碱化耕地、超面积种植耕地、私开滥垦地块和地下水严重匮乏地区进行了退耕。退耕地段以围封保护和自然修复为主,在条件适合的退耕地种植以紫花苜蓿为主的优质牧草和以饲用灌木和文冠果为主的耐寒耐旱经济林。
生态草业,科学养畜,让牧民富起来
“我们合作社今年已经种了4万亩紫花苜蓿,你看,这才20多天,就已经长这么高了!等再过个10多天,就该开花了!”在道老杜苏木10万亩紫花苜蓿种植及5万只肉羊养殖示范基地,牧源农业种植合作社负责人叶海军向记者介绍。
叶海军说,项目区以前居住着12户零散牧铺的牧民,由于草牧场的严重沙化退化,他们的生产生活十分困难。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带领牧民脱贫致富,合作社投资建设了种植养殖示范基地,首先发展生态草业,在种植优质牧草的基础上,采取“合作社+牧户”的方式进行优质肉羊养殖,并采用全自动TMR饲喂方式进行规模化舍饲圈养,粪便直接还田,形成了种植、养殖、销售为一体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发展模式。今年预计可产紫花苜蓿1万吨,出栏肉羊5000只,直接带动牧户80户,间接带动170户,户均可增收8000余元。
在保护草原生态的同时,充分利用草原资源,依靠产业化和家庭牧场等模式,让牧民发家致富,让草原成为牧民“一本万利的致富银行”——这是扎鲁特旗“生态立旗”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
扎鲁特旗副旗长肖强说:“既要改善生态环境,又要让牧民生活得更加殷实、更加幸福。对大面积退耕地段和沙化严重牧区,我们要转变发展方式,实施产业转型扶持,走为养而种的路子,让牧民转出来、富起来!”
见到马淑华时,她正在羊圈里忙活着。香山农场今年退耕3万亩,六分场的马淑华家100亩地,剩下了50亩,退了一半。当记者问她退了这么多心疼不?她边笑边说:“你真逗!高兴还来不及呢!”
原来,她家那50亩地都是旱地,不下雨就得绝收,在这十年九旱的地区,一年忙乎下来,一亩地就只能收个四、五十斤绿豆,费的功夫不说,还得搭上种子和肥料钱。
“现在好了,一亩地给100块的退耕补贴,160块的粮食直补还照给,再加上秋后退耕地上草料卖的钱,不用投入,一年一亩地就有400多块钱的收入!你说我能不高兴吗?”
马淑华还告诉我们,为了让退耕村民增加收入,今年,旗里将六分场列入了新农村示范村建设行列,不但为危土房户新建了大瓦房,还为村民免费修建标准羊舍,帮助村民发展科学养殖增收致富,她家的羊今年就能出栏几十只,收入四五万元。
为了保证土地退得出、牧民增效益,扎鲁特旗鼓励以土地入股等方式,依法规范流转退耕地块,通过招商引资推动规模化草产业、林果业发展,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保护与建设“双赢”。该旗对生产条件恶劣、后续产业发展缓慢地区的退耕地块,实行退耕补助政策,对退耕的“二轮延包”耕地每年每亩补助100元,同时退耕地承包关系和相关国家惠农惠牧政策保持不变。通过项目整合,顺利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通过整合养牛专业村建设、退牧还草、节水增粮行动、农业综合开发、扶贫连片开发、牧区节水饲草料基地建设、财政“一事一议”奖补、科尔沁沙地治理等涉农涉牧项目资金,集中投放到退耕地区,带动了退耕还林还草区的后续产业发展。
发展生态草业 推动牧区又好又快发展
大力实施退耕还草,着力于草原生态恢复,建成生态安全屏障;着力于草原畜牧业发展,切实提高农牧民收入。我市通过政策支持和有力举措,采取复垦还草育草、围封舍饲圈养等方式,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有效提高牧民生活水平,回答了推动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研究和实践命题。
加快发展生态草业,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是构建生态安全屏障、确保国家畜产品安全的迫切需要。围绕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中提到的草原畜牧业发展、草原旅游和生态屏障建设三大重点领域,我市在生态建设中,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国退”、“旗退”、“场退”等有效措施,确保耕地退得出、草原保护好。扎鲁特旗的做法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保障畜产品安全提供了有力借鉴。
加快发展生态草业,是转变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增加牧民收入的现实选择。耕地退出来,草场恢复了,但牧民的收入不能减。必须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发展生态草业。建设人工饲草基地和自给型家庭饲料地,在条件适宜地区,发展优质、高产、稳定的饲草料生产,减轻天然草地压力,改善饲草营养,实现为养而种、靠养增收,大力发展建设型畜牧业。扎鲁特旗运用生态优先理念,实行产业化运作,大力发展生态草业,实现了生态与增收的“双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