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任务目标 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6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万人、创业培训0.4万人; 确保2014年毕业的通辽籍高校毕业生100%实现就业或落实就业去向; 农牧民工转移就业46万人(6个月以上36.2万人),就业困难群体就业0.5万人以上; 重点围绕“十大支柱”产业开发就业岗位,实现拉动就业3万人,其中吸纳三分之一的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到社区和养老服务机构就业;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重点建设4个“独立型”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 依托开发区大学生创业园,与内蒙古民族大学、通辽职业学院和科尔沁艺术职业学院联合打造集科技创新、现代服务、文化产业等新兴产业为一体的自治区东部大学生创业孵化综合体; 依托霍林郭勒市工业园区,打造国家级工业创业园和公共实训基地; 依托科尔沁区区位优势,打造家庭服务业创业孵化基地; 依托通辽批发城创业基地,打造特色民族文化产业创业园。其他旗县各打造1个符合当地产业发展需求、具有区域特色和品牌效应的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 打造500个“零散型”创业孵化网点 创新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建设 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落实优惠政策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时,招聘蒙语授课高校毕业生比例不低于招聘总数的20%;招聘服务基层期满考核合格高校毕业生,市直和旗县市区分别不低于招聘总数的20%和40%。在招募服务基层项目生时,分别按照不低于30%、20%的比例,专门招募贫困家庭和蒙语授课高校毕业生。对招用蒙语授课高校毕业生、签订3年以上(含3年)劳动合同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企业,政府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50%给予不超过3年的岗位补贴。对招用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且履行合同满1年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企业,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初始创业,给予1万元创业补贴。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有就业技能培训需求的,100%进行免费培训。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毕业年度内给予1000元求职补贴;有特殊困难的给予全程就业服务;政府购买服务岗位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开发一批设计类、制作类及现代服务类等技术含量较高的就业岗位和新兴业态岗位。采取政府出资购买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方式,开发4000个公益性岗位。 推进重点群体稳定就业 推动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全面落实农牧民工转移就业和返乡创业政策,注重安全教育、法律意识、职业素养、城镇生活常识等进城前的基本素质培训,促进农牧民工综合素质提升。每个旗县市区至少有2个农牧民工创业孵化基地。鼓励农牧民工自主创业。加强与东北、京津地区及区内外的劳务协作,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打造“开鲁建工”、“安代姐妹”、“扎旗保安”等一批具有通辽特色的劳务输出品牌。抓住北京新机场建设机遇,开展定向、订单式培训,促进农牧民工稳定就业、体面就业;推进就业困难人员就业。规范城镇失业人员、残疾人、失地农牧民等就业困难人员认定程序,完善失业人员实名制动态管理,积极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免费培训、岗位援助、政策扶持等“一站式”服务;做好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全面落实政府指令性安置计划。免费对有培训需求的退役军人进行就业创业技能培训。自谋职业、自主创业退役军人,按照有关规定享受税费减免、贷款和创业扶持等优惠政策。 产业发展促进就业 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联动机制。抓住我市发展“十大支柱产业”、建设专业市场体系和打造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机遇,开发就业岗位。 围绕重大投资或招商引资项目开发就业岗位。围绕科尔沁肉牛、红干椒、荞麦系列绿色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加强新型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充分发挥146个农机种植专业合作社、100个养殖专业合作社吸纳就业作用。围绕发展现代物流业、金融业、商贸服务业、家庭服务业、文化产业、房地产业、旅游产业、电子商务、信息服务业,开发就业岗位。 改革家庭服务业发展方式,打造就业新增长极。出台《通辽市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实施意见》,建立“培训—家庭服务企业—社区就业”对接模式,引导家庭服务业进社区,在每个社区建立1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吸纳家庭服务企业职工进入社区成为社区工作者。各级政府给予社区工作者一定的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建立通辽地区家庭服务信息平台,健全供需对接、信息咨询、服务监督等功能,打造15分钟服务圈。引进1家国内知名家庭服务企业,培育3家本地家庭服务企业,争创国家、自治区级品牌。 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 打造全国创业培训品牌城市。在电视台、广播电台和人社局网站创办“就业创业朋友之声”栏目,定期宣讲就业创业知识,营造全民就业创业的浓厚氛围。进一步增强创业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针对大中专毕业生重点开展科技型、创新型项目经营管理培训;针对农牧民工重点开展种植和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经营管理培训;针对就业困难人员和创业条件较弱的人员重点开展小摊位、小商店经营管理培训,创新技能培训与创业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做到就业和创业“双保险”。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进国内国际知名就业创业培训机构,使我市创业培训和创业实训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始终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改革职业技能培训体制。由以民办机构培训为主向以职业院校培训为主转变,形成以通辽职业学院、科尔沁艺术职业学院、通辽公共实训基地及各旗县市区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为主渠道的培训体制。推进校企交流,建立“职业学院、艺术职业学院、公共实训基地与大型综合性人力资源市场相结合”的“3+1”职业培训与就业市场对接模式。 创新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构建以市本级为龙头,旗县市区为支撑,行业、企业、院校、科研院所培训机构为补充的全市就业技能公共培训和实训体系。依托主城区四所中等职业学校整合,建立通辽市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依托通辽职业学院临床护理专业优势,建立家庭服务业实训基地;依托科尔沁艺术职业学院艺术类专业优势,建立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实训基地;利用办公用房清理整顿后的空闲楼房,建立服务业实训基地。旗县市区通过整合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建设适应当地产业发展需要的培训和实训基地;行业、企业、院校、科研院所利用自身优势建立满足各自需求的培训和实训基地。 转变培训管理方式。培训管理由注重过程监管向注重鉴定结果转变,发挥鉴定结果导向作用。培训补贴方式,由过去的平均发放补贴向根据工种及技能鉴定等级给予差异化补贴转变,有效发挥培训补贴资金杠杆作用。 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推动医疗保险实现市级统筹。按照“五个统一”要求,实现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加强医疗保险监督管理,强化监管人员队伍建设,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管系统,保证基金安全;全面建立城镇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在科尔沁区、开发区和扎鲁特旗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全面建立城镇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附加商业意外险覆盖范围,多层次、多渠道提高医疗保险待遇水平;加大执法监察力度。加强劳动保障专项执法监察和专项整治,切实维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合法权益,确保用人单位100%参加社会保险。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社会保险政策,实现应保尽保。 搭建就业创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 打造覆盖通辽、辐射全国的信息化服务平台。确保“金保工程”业务专网延伸至苏木镇、街道社区,构建自治区、市、旗县市区、苏木镇(街道)、嘎查村(社区)五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以市人力资源市场为中心,建立连接各旗县市区人力资源市场、高校、企业、社区、零工市场、手机终端及蒙东、京津、东北三省的公共就业综合信息服务网络,实现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求职人员随时随地都能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实时了解各类企业所需人员的数量、专业等。用人企业通过信息服务平台能够全面了解求职人员的数量和基本技能等情况,实现就业创业服务对所有用人单位和求职人员无盲区覆盖和零距离对接。 |
【 纠 错 】 【加入收藏】【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