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六着力”推动农牧业转型升级
发布日期:2015/12/21 16:03:25
查看次数:
【字体:

通辽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积极引导农牧业向规模化、现代化、标准化、市场化发展,把发展现代农牧业作为全市重要任务抓紧、抓实、抓出成效,有力推动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型,实现全市农牧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着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坚持“扶大、扶优、扶强”原则,以名牌产品、绿色产品为载体,加快实施农牧业品牌带动战略和农畜产品输出工程,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增强引领带动能力。鼓励龙头企业通过联合、重组、参股、商事等方式,扩张规模、壮大实力,打造产业集群。组织全市68家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6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开展创建一个基地、振兴一个产业、打造一个品牌、引领一个合作社、创新一种模式、造福一方百姓“六个一”活动,筛选出20家示范企业进行重点打造。截至目前,全市已有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家,其中重点龙头企业170家,包括国家级6家、自治区级68家、市级96家。

着力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制定《通辽市2015年推进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工作方案》,培育发展新型农牧业专业合作社,创新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推进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提高合作社发展质量。目前,全市共有农牧业合作社3618个,社员55723名,其中国家级示范社27个、自治区级示范社60个、市级示范社124个。引导专业大户做大经营规模,实行标准化、专业化生产,提高生产经营集约化水平,支持其与合作社、龙头企业有效衔接,并在当地农牧户中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引导具备条件的农牧户注册家庭农牧场。目前,家庭农牧场和专业大户分别达到124家、1000户。建立经纪人培训、管理、服务体系,发挥其促进企农利益联结的作用。

着力建设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加大基地建设力度,2015年全市共有26家重点龙头企业自建、共建涉及玉米、肉牛、肉羊、生猪、红干椒、沙稻、荞麦等9个优势特色产业的29个示范基地。在玉米产业上,依托玉王生物、牧谷养道等企业已建成标准化示范基地8个,示范引导推广面积30万亩;在红干椒产业上,依托蒙椒都等企业已建成标准化示范基地2个,推广引导面积10万亩;在肉牛产业上,依托余粮畜业等企业建成标准化示范基地4个,年出栏肉牛7万头。

着力推动农村牧区土地草牧场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积极推进土地草牧场承包经营权确权办证试点工作,力争年底前完成颁证工作。研究起草农村牧区土地草牧场流转指导意见,完善流转制度,规范流转程序,鼓励向专业大户、家庭农牧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流转。各旗县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苏木乡镇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站,提供供求信息发布、政策咨询、合同签订指导等服务。目前,全市土地流转面积已达到1110万亩。

着力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包括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引导农牧业由投入驱动、资源依存型传统农牧业向科技创新驱动型现代农牧业转变,加速农牧业现代化进程。其中,核心区总体布局为“核四园一带”。核是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四园包括玉米节水高产高效技术集成创新园、科尔沁肉牛科技产业园、沙地林草生态科技园、新型城镇化与商贸物流园;一带是科尔沁休闲农业文创产业带。在全市各旗县市区产业园区中筛选较好园区参加国家、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园区评比。开鲁县农牧业产业化园区、扎鲁旗农牧业产业化园区被评为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示范园区,科尔沁工业园区被评为国家农牧业产业化示范园区。

着力构建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各地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互利共赢的原则,依靠龙头企业,创新发展模式,积极建立股份合作型、订单合同型、服务协作型、流转聘用型等利益联结机制,创新打造产业联盟模式、杰“6+1”模式等模式,主要分布在肉牛、乳、杂粮杂豆、沙稻、红干椒、蒙药等产业。目前,全市80%的企业与基地农户有着不同程度利益联结关系,45%的企业与基地农户建立起紧密型利益联结,龙头企业带动农牧户30万户,全市55%以上的农牧户进入产业化链条。

【 纠 错 】 【加入收藏】【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