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内蒙古通辽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被国家科技部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协同创新战略联盟正式认定为第七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2015年,国内首个聚焦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与林草牧业发展研究项目在我市正式启动。
“十二五”以来,我市争取国家和自治区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85项。
“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增自治区级以上研发平台80个,较“十一五”期末增长近3倍。
建设自治区首家常设技术交易市场——通辽科技大市场、成立蓖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蒙医蒙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新建3个自治区新型工程研究院、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家、新增院士工作站9家。目前,全市自治区级以上研发平台总量达到112个,积聚了创新人才、科技项目和各类科研资源。
近年来,我市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助推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迸发。
“跳起来摘桃子”高定位
科技引领,一路向前。我市科技部门在自治区科技厅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市科技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突破性进展。全市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创业环境明显改善,创新型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全市科技工作连续几年在自治区对各盟市的综合考评中名列前茅,市科技局也荣获自治区“十二五”制造业信息化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
通辽,创新发展的成效鲜艳夺目。
大投入为科技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十二五”以来争取国家和自治区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85项、资金达1.55亿元。2012年开始,市政府每年设立3000万元财政科技专项资金,用于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科技人才奖励等工作,保证了一批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实现市本级科技投入的历史性突破。
大整合彰显创新谋变思路。我市通过整合产业技术创新资源、引导创新要素集聚、引导产学研协同创新等方式,全力推进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市工业经济总量不大、结构不优、质量不高,强市之要在走科学发展之路,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最优的效果。金煤化工、霍煤鸿骏高精铝业、昶辉生物、梅花生物、蒙药股份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持续升级。煤电铝产业循环利用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新技术的应用使产品由初级的铝锭、铝箔发展到现在的轮毂、高精铝和铝铜电子铝箔。在玉米化工领域,通过梅花公司等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品不断升级,由淀粉、酒精、溶剂、味精等初级产品开发到现在的小氨基酸系列产品(谷氨酰胺、苏氨酸、色氨酸),正在打造世界最大的小氨基酸生产基地。新引擎助推新型工业化步伐全面加速。
目前,我市的科技工作围绕科技创新服务、高新技术、产学研合作等专题开展调查研究。通过调研,摸清了情况,理顺了思路,找准了工作着力点和落脚点。
产学研合作亮点纷呈
我市科技型企业在创新过程中技术薄弱,对策是攀贤结能,高超点成长。
全市科技部门依托我市丰富的科教资源和产业优势,穿针引线,牵线搭桥,进行产学研合作。
2012年3月,市政府与清华大学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双方在科技、战略咨询、人才、教育等方面开展了合作。清华大学远程教育扶贫站免费向通辽市国家级贫困县提供远程教育课程,向我市免费赠送了显微镜、投影仪和机床等教学试验设备。先后有50余名清华大学学生在通辽开展了社会实践活动。支持我市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在设立科技创业孵化投资基金等六个方面达成了合作意向。
2013年12月,市政府与北京化工大学签署全面合作协议。自签约以来,市校双方采取多种形式协同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在玉米生物、秸秆利用、园区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双方共同建设了北京化工大学科技扶贫产业园区,启动了科技扶贫产业园的规划编制工作,实施了科左中旗慧群肥业循环经济项目。2014年市校合作举办了玉米生物产业与生物质资源利用技术创新高峰论坛暨科技成果转化与科技扶贫开发投融资项目推介会。
2014年5月14日,我市与内蒙古大学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成为自治区12个盟市中第一个与内蒙古大学签约的盟市。签约以来,市校双方在牧草育种、修复生态、肉牛繁育等方面开展了合作,建立草原肉牛产业研究院科技示范基地,联合开展杜泊羊胚胎移植等技术研究。
“十二五”期间,我市先后与中科院北京分院、内蒙古民族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西城区、北京化工大学等9个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经过合作各方的共同努力,重点在领军人才引进、孵化中心、沙地生态治理、智慧社区、园区基地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务实合作,创建了9个院士工作站,建立了蓖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内蒙古蒙医药工程技术研究院等23个在国家或自治区领先的科研平台。
为取得合作共赢,我市不断加强与北京、广东、陕西等先进地区的科技合作。良好的沟通合作机制已经建立,一个一个的好消息不断地传来。
创新发展不停步迈大步
服务中心、围绕产业、搭建平台、完善保障、健全体系,面向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我市科技工作逐步建立一批创新平台,攻克一批科技难题,开发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转化一批科技创新成果的行动紧锣密鼓、好戏连台。
对于农业大市而言,我市科技创新的脚步不停步迈大步。“粮食风干仓”是我市自主研制的新一代立风道粮食风干设备,通风道为竖直结构,不用煤电热源,仅靠自然风即可使粮食迅速干燥,利用谷类作物湿胀干缩的现象,使谷类作物逐层向下串动,晾晒均匀,节省人力,可保证谷类作物颗粒不破损、干燥效果好,能有效解决粮食晾晒人工成本大、需要场地大的问题。
科技再创新、大发展已经成为全市科技工作者的铮铮誓言。
目前,我市已构筑起了以通辽玉米院士工作站为主体的玉米育种创新平台,培育出60余个优良玉米品种,有力支撑了全市玉米产业的发展。“十二五”以来,我市启动实施农村牧区“8511521113”工程,依靠科技创新持续推进800万亩节水高产高效粮食功能区建设,着力打造全国优质玉米基地。功能区以实施膜下滴灌和高标准节水管灌为前提,集成应用高产栽培技术,重点推广了“一增四改”技术和玉米螟统防统治,实现了四个生产关键环节技术应用到位率100%和整个生产过程的“八个统一”,目前已建成功能区852万亩。
利用西门塔尔牛培育出了适应通辽地区自然条件的中国西门塔尔牛(草原类型群)。成立了全区首家肉牛科学院和院士工作站,拥有全国最大的肉牛改良工作站,肉牛养殖做到了“良种、良法、良料、良舍”全配套,通辽已成为国家级优质肉牛产业基地,肉牛养殖规模和生产技术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依托科技支撑,我市实施农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制定了玉米、肉牛、肉羊、荞麦、红干椒、生猪、肉驴、沙地西瓜、水稻9个优势特色产业地方标准体系,全力推进“安全食品科尔沁”建设,全市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能力位居全国前列,“科尔沁肥牛”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奥运会指定产品,开鲁红干椒、库伦荞麦、科尔沁食用菌等农畜产品绿色品牌驰名全国。
潮平岸阔催人进,风正扬帆正当时。我市科技事业正在创新之路上奋勇前行,正在努力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科技奇迹。
【 纠 错 】 【加入收藏】【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