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戴景瑞
自去年11月农业部下发《关于“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加快玉米产业结构调整的部署要求,以市场为需求、以提质增效为目标,多措并举调优、调特、调高、调深玉米结构布局,促进玉米生产持续健康发展。当前,我市玉米结构调整仍面临着玉米价格下跌、种植结构单一、生产方式落后等诸多矛盾和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戴景瑞在日前接受通辽日报采访时表示,要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大力推动通辽地区玉米种业创新和生产方式创新,实现玉米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
面对在玉米种植面积适度调减的情况下,如何确保玉米稳粮增收、提质增效这一问题,戴景瑞说,通辽市是全国玉米生产中最大的市级单位,长久以来,我对通辽地区玉米生产非常关注,希望通辽的玉米产业能够得到更好、更快地发展。我们知道,当前,我国“镰刀湾”地区的玉米种植面积要有一定的调减,这也是中央对于玉米结构深度调整的要求,但是,通辽作为全国玉米的主产区之一,玉米的生产水平是不能降低的,不但不能降低,还要进一步提升。提升靠什么?就要依靠科技创新。也就是说,玉米单位面积上的产量要提升,质量也要提升。
当前,通辽地区玉米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生产方式落后,传统的一家一户的种植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导致玉米生产成本持续抬高、种植户收益明显压缩。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大力推动玉米生产的规模化经营、机械化收获。但以目前通辽地区种植的玉米品种来讲,都比较偏向高大、晚熟,这类品种不利于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业。那么,如何改良玉米品种就成为了当前玉米科研亟待攻坚的课题。国家农业部已经专门组织团队来研究如何提高玉米抗倒伏能力、抗病毒能力等,以此推动玉米规模化经营、机械化收获,特别是机收籽粒这样一个目标的实现,从而降低玉米生产成本、提高玉米品质。总而言之,要推动通辽地区玉米生产机械化、规模化进程,就要先从玉米品种改良做起,推动玉米品种朝着早熟、矮杆、耐密植、脱水快的方向发展。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访农业部都市农业(北方)重点实验室主任王有年
他曾参加、主持并完成国家和省、市自然科学基金、科技和推广项目20多项,获省、部、市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9项,主、参编出版教材、著作、发表论文60多篇(册),并荣获全国科教兴村先进个人。
他长期致力于果树科教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与实践”“丘陵山地大桃优质节水高效栽培”“平谷区桃产品质量及生产技术规程标准示范与推广”等十多个项目的研究推广示范中取得了突出成绩,先后荣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四项。是我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特聘专家,指导和帮助我市编制园区建设总体规划和建设方案,并协助我市申报审批。
他叫王有年,在9月25日召开的全市科技创新大会上,他作了题为《都市现代农业的现状与发展》的讲座,深入浅出地为参会者讲解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相关内容,使参会者受益匪浅。
讲座结束后,王有年教授接受了通辽日报的采访。
就通辽市农业发展方向和现代农业发展优势等问题,王有年教授侃侃而谈:“通辽市的农业发展之路要在发挥黄金玉米产业带、科尔沁黄牛以及具有蒙古族风情特色创意文化产业园、双千万亩林地建设等方面做文章,这些都是通辽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优势。而且在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一体化当中,通辽市有很好的典型示范。”
对于市政府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如何发挥作用,王有年教授表示:“我认为现代农业科技园建设一定是‘一把手’工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市委、市政府的领航作用,把高端引领、创新驱动贯穿于设计规划至建设使用全过程;二是起到护航作用,就是在发展过程当中化解矛盾、调节利益机制等。而通辽市在2015年以非常优异的成绩成功申办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园,这足以说明通辽市的决策者在现代农业发展方面,定位明确、目标清晰、措施有力。”
采访结束时,王有年教授说:“我对通辽的发展寄予厚望。同时也有一些建议:一是从市委、市政府的角度来讲,希望能站在更高层面上去思考高端引领和创新驱动的问题。在人才引进方面,不仅仅要引进高端科技人才,也要考虑奋战在一线的创新创业人才;二是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专家参与、社会受益的方法举措,使现代农业发展的最终落脚点还是在农民得实惠上,从而推动通辽市现代农业发展,助力通辽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以科技创新驱动通辽经济发展
——访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副所长郭铁成
“目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蓄势待发,面对科技创新发展新趋势,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都要牢牢把握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方向,将创新作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副所长郭铁成说。
在他看来,加快科技创新,辅之以体制机制、市场模式等配套政策的支撑,将从前依赖传统要素发展经济转移到依靠人力资本和知识产权资本上来,以本地区优势产业为引领,因地制宜地选择创新方向,是保持我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通过此次科技创新大会,郭铁成也感受到了市委、市政府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视和积极落实政策的执行力。郭铁成说:“政府在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等方面均承担重要角色,也正因为政府的创新管理和配套政策的支持,近年来,通辽市在开展铝新材料、玉米生物、蒙医药产业等重点领域的科技攻关上,在科技大市场、蒙药工程研究院、京蒙干细胞库等项目的推进研究等方面均进展迅速。”
农牧业是通辽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郭铁成说:“通辽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已经初具规模,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中心、玉米节水高产高效技术集成创新园、科尔沁肉牛科技产业园、沙地林草生态科技园、新型城镇化与商贸物流园、科尔沁休闲农业文创产业带‘一核四园一带’的总体建设格局,为引领通辽农牧业由投入驱动、资源依存型传统农牧业向科技创新驱动型现代农牧业转变,全面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可能,而这也是通辽农业领域经济结构调整的一次有力尝试。”
除了要在农业产业内部进行调整转型之外,郭铁成还建议,若想发挥好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还可以采取优势产业带动的办法,即分析挖掘通辽最具特色、最有优势的产业,依托这样的一流产业或企业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建立分布式的创新链。郭铁成认为,中国——蒙古国博览会·2016·通辽国际商品交易会的顺利举行、内蒙古(通辽)第二届蒙医药产业博览会暨欧亚太平洋大学联盟蒙药学术高峰论坛的成功举办,对我市利用地区优势、文化优势,打造蒙医药品牌,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加强与俄蒙等周边国家多领域合作,扩大同东北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往来有着深远的影响。
郭铁成表示,经济结构向轻资产倾斜,创新人才的引进培养与使用,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与转化都是现如今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不可逆转的“潮流”,让创新创富的活力充分涌流,将会为通辽的发展蓄积持久动力。
强化多层次合作 切实提高科技创新水平
——访中国科学院院士闫楚良
在报告会结束后,健谈、风趣的中科院院士闫楚良应邀接受了通辽日报的采访。
闫楚良表示,作为从通辽市农村走出去的科学家,有幸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这得益于家乡对他的培养,在此对家乡表示由衷地感谢。同时非常荣幸受到邀请参加本次科技创新大会。闫楚良说,通辽市科技创新氛围非常浓厚,科技创新意识非常强,从市委、市政府到各旗县市区党委、政府,对科技创新非常重视,对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倾斜。
闫楚良建议,通辽市除了与国内顶级院校及自治区大专院校进行合作引领科学技术发展外,还要把眼光放远一些,重视进行国际间的合作,引进国外优秀人才,对他们的技术“拿来用好”,更好地服务通辽市经济社会发展。同时,还要重视人才培养,比如重视与驻市高校合作,与内蒙古民族大学、通辽职业学院等大专院校合作培养实用型人才。学科建设对人才培养亦非常重要,可以利用国家对偏远地区科技创新的照顾和支持,大力推进通辽市大专院校博士点建设,建设综合性大学,力争建设国内一流水平的高校。
另外,科技创新需要具备几项标准,一个是发明专利,另一个是科技创新奖励。目前,国家对发明专利越来越重视,通辽可借助本次科技创新大会,强化对科技创新重要性的认识。对国家各地的科技创新奖励,也是一个地区科技创新的重要标志。希望除了科技人员重视创新之外,各级领导也重视、扶持科技创新,切实形成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
对于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方面,闫楚良也提出了建议。国家对于科技创新发展非常重视,特别是在今年5月30日召开的科技创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闫楚良认为,现在我国对科研资金投入力度很大,除了国家标志性的项目,还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有“863”项目和“973”项目,通辽当地院校可选择和国内知名院校合作,尽量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假以时日,通辽市科技创新水平提升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可独立争取这些项目基金,切实把通辽市科研水平提升到新的层次。
推动校地双方在科技创新上合作共赢
——访吉林大学教授董德明
吉林大学教授董德明在作完讲座后接受通辽日报采访时说,通辽市和吉林大学之间应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工作互动,推动校地合作发展。
董德明指出,科技创新是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支撑,肩负着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使命。首先,通辽市与吉林大学要进一步增进友谊,增加合作,加强沟通,互利互惠,携手打造科技创新发展平台。吉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大学,是国家重点培养和发展的高校,该校有13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8个教育部的科技创新平台,23个行业部委的科技创新平台,100多个吉林省发改委和吉林省科技厅批准的科技创新平台,各个学科门类和领域的科技创新平台,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也为我们的科技工作发展和服务国家和地方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和资源;第二,吉林大学科技创新涉及众多自然科学领域,特别是近年来调整了校内政策,鼓励学校学科走向社会,服务企业,全方位对社会开放资源,和企业合作共同建设研发中心等,目前已参与30多个产业联盟。同时在校地合作方面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推动共同发展。在和通辽合作方面,双方应深入了解,扩大范围,了解所需,创造机会,围绕企业需求提供服务,共同促进科技创新发展。吉林大学愿意开放优秀的科研成果,并在成果转化过程中与通辽市对接,实现资源共享,为通辽市的科技工作提供所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在医药学领域,吉林大学的生命科学学院、临床医院等都在研究药品发展,以特有资源作为研究基础,针对长白山资源所进行研发探讨,积累丰富经验促进科技创新,为通辽市的民族医药领域提供服务,弥补资源不足;第三,吉林大学可以为通辽市的地方企业提供专业的创新技术培训,进行高层次人才培养以服务地方发展,加强与地方合作交流,共同申报重大科技项目,进一步加强和通辽市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以“传承谋创新,创新促发展”理念发展蒙医蒙药产业
——访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中药学院院长林瑞超
通辽是蒙医药文明的发祥地。多年来,我市始终高度重视蒙医药事业发展,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台了一系列务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建立了整体谋划、系统运行、协同共建的蒙医药工作运行机制,确定了“十三五”时期打造中国最大的蒙医药科研生产基地的战略定位,把蒙医药产业作为融入“一带一路”的拳头产业重点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近日,就如何围绕“十三五”布局,找准又好又快发展蒙医蒙药的关键点,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院长林瑞超在接受通辽日报采访时用“传承谋创新,创新促发展”十个字来概括。
林瑞超院长表示,近年来,通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蒙医蒙药发展,尤其注重蒙医蒙药的科技创新工作,在组织抢救整理挖掘蒙医药古籍文献、名师名医专项带徒传承、弘扬蒙医文化和诊疗技术、“公司+合作社+农牧户”的药材基地建设、强化关键技术攻关、培育蒙医药生产加工龙头企业、推动蒙医药文化传承、人才培养、标准制定、产品研发、临床应用、医疗保健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
林瑞超院长认为,结合现代中西医的发展规律和民族医药的发展历史来看,通辽发展蒙医蒙药要遵循“传承谋创新,创新促发展”的发展理念,首先要将我们老祖宗千百年来留下的宝贵财富挖掘整理,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依靠学校、医院和药企将这些宝贵财富不断传承下去;其次,要依靠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巨大合力,根据当地的发展实际,依靠优秀的人才和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发展蒙医蒙药;再次,在传承和创新的基础上,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多赢的发展局面,实现经济社会的全方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