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正在为种苗浇水
一提起内蒙古,报道组就想到辽阔的大草原,内蒙古草原占总面积的80%,养育着1400万农牧民,是内蒙古以及我国“三北”地区的天然生态屏障。
上世纪60年代以来,因为气候恶化、大面积垦草种粮,超载放牧,草原开始绿草荒荒、沙石裸露。为此在14年前(2000年),内蒙古开始退耕还草、修复草原,草原现在好些了吗?草原生态如何修复到位?亲历者有哪些心得?绿色中国行动华北组走近内蒙古大草原,对话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畜牧业协会草业分会会长、内蒙古蒙草抗旱公司董事长王召明,思问草原生态修复的当下和未来。
12年前的夏天,初次来到内蒙古,慕名去大青山草原,望着眼前的砂石裸露、绿草稀落,说不尽的失望,怅然“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只是在草原的前生。今天重回内蒙古,听说那里正在修复,禁不住想会是什么样?
傍晚6点多,光线正好,浅绿、深绿、成片的草在风中摇曳,我们进入大青山万亩草原修复基地,是走进了绿色的海,又象走进了风吹的麦浪,闻到了久违的清香。
王召明:小时候的愿望就是希望我家院外的草更绿些,羊可以吃的更饱。
记者采访草原恢复工程
45岁的王召明是草原修复项目的带头人,他从小生活在草原上,愿望就是恢复草原的绿色,从2012年开始动土,短短两年时间修复了万亩草原,引起联合国环境署的关注。在外人眼中,这一切难以想象。
对于大家的疑问,王召明一语道出玄机,方法很简单,就是顺从大自然,在每一片草原上种下它原本有的植物。
王召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更养一方的花草树。这个地方适合什么样的草,该长什么树种什么树,不应该是人为给规定的哪几种,都应该先培育适合当地长的植物。我们不能盲目引进,甚至从国外引进,花了很多钱,长得却不好。
没有想到,这里除了绿色,还可以看见“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芨芨草、长青石竹等十几种植物随风摇曳,这些叫得上叫不上名字的花草,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叫“蒙草”。蒙草用于草原生态修复也用于整个“三北”地区的防沙、治沙和绿化。
王召明:蒙草就是生长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包括蒙古高原,野生植物的统称。其实,我们做的过程,这个树、草不是你自己发明的,它们原来就长在这里,我们只是把它们驯化。
美丽的草原
在内蒙古,记者实地采访感受到,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民间力量都在积极治理与修复草原。种了草,草原“活”过来了,草原修复就此可以打住了吗?后续的生态修复摆在面前,如何给草原一个更好的来生?当事人在实践中有何心得?
对话中,记者从草原修复谈到我国的生态修复,生态修复主要靠人工建植,建植就是在上面种上草、树?王召明认为这还不够。
王召明:整个生态建设可不是单纯的种草种树,我们恢复生态是恢复生态系统,在一定程度也是恢复生态链。草原修复好了,不仅有水土保持功能,有生态功能,有饲料价值,有旅游价值。
企业的种苗基地
生态保护、经济发展、能源基地建设等多种目标的政策措施在草原同时施行,这些措施对草原生态的影响方向不尽一致,有人担心政策各自为政,不当的生态修复是变相的破坏,王召明谈出了他自己的看法。
王召明:恢复生态就是一个尊重自然的过程,尊重生态规律的过程。这么多年,我们被自然已经惩罚了好多次了。说这种树好,漫山遍野只种这一种树。最后由于物种单一起生病。我们修复的过程中,有时候单纯从林业的水利的农业的角度考虑,各自分隔开。生态不应该拿部门行政界限各自分隔开。生态是近自然的,都是互生的互相营养。
王召明说生态修复最好的老师是大自然,理想的草原,未来就是应该回到它的最初。
王召明:应该是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人与植物、动物与动物、动物与植物之间完整的生态链。人应该是自然界的一份子,不应该是自然界的主宰者。
夜幕下草原的歌声响起,晚风轻拂绿色的梦,牛羊如云落边陲。这样和谐的草原生态美景,在王召明看来并不遥远。
王召明:只要我们方法得当,还是完全能做到的。一个,从人的心态观念的改变,包括全社会的。第二个,从企业方向上的改变,就是选适合当地的,不是选什么最挣钱。
国务院参事室研究员姚景源作出点评:
姚景源:经济增长的方式要做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所以修复生态最好的方法就是尊重自然,只要我们减少对大自然这种非科学的人为干扰,自然界本身具有修复完善能力。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讲,我们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是对大自然的尊重。只要我们尊重大自然,大自然它就会给我们绿色,给我们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