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预计全市非公经济市场主体达到20.4万户,占各类市场主体总量的98.5%;从业人员达到34万人,占社会就业总人数的85%;实现增加值121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1%;完成投资突破800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54%;实现税收74亿元,占全部税收的60%。
本报讯(记者 王晓飞) 今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关于鼓励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多措并举降本增效,精准发力优化服务,全市非公有制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放管服”并重,破解企业“办事难”。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非公经济发展工作,在市旗两级成立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工作领导小组,陆续出台了《通辽市促进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通辽市2016年推进非公经济发展行动计划》等10余个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我市以简政放权为重点,公布了中介服务、涉企收费、政府权责3个清单,行政许可事项由193项精简为41项,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中介事项24项,公共资源项目实行分级招标,全面推行并联审批、网上审批、超时默认、缺席默认等制度,审批时间压缩64%。在全区率先成立了非公经济阳光服务中心,服务中心与市政务服务中心优势互补,形成了双轮驱动非公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中心运营以来,促成金融合作总金额30多亿元,为700余家企业解决了用工问题,为社会累计提供工作岗位6000余个。
着力降本增效,助推企业“轻装上阵”。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我市打好降本增效“组合拳”,采取争取大用户直供电、减费降税等降成本措施,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充分放大低电价优势,蒙东能源微网电价0.2元/度,较大工业用电低0.28元/度左右,年可节省用电支出23.4亿元;成功探索了“点对点”直供挂牌交易,累计争取大用户直供电150.6亿度,为企业减少用电成本20亿元以上。全市工业用电量近两年连续保持20%以上增速;落实减税降费政策,“营改增”政策全年可为企业减税5亿元。落实自治区减免涉企42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扩大其中18项免征范围,全年可减轻企业负担2600万元;稳定扩大就业岗位,认真落实降低企业工伤、生育和失业保险费率政策,每年为企业节省成本4700余万元。发放企业职工职业技能培训专项补贴资金3000万元。企业每吸纳1名毕业两年以上的高校毕业生,政府一次性给予上岗培训补贴2000元;打通物流服务通道,严格落实国家“绿色通道”政策,解除市域内所有公路区间限速,撤销未到期的5个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站,降低车辆通行成本;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成分散型创业孵化网点1586个,设立规模各1亿元的科技创新基金和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建成内蒙古蒙东铝及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院等6个研发创新平台,科技大市场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10亿元。
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为从体制机制上根本解决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问题,我市新组建了交投、水投、国投、财投等4个投融资平台,与金融机构合作设立“美丽乡村”“魅力通辽”等6支基金,融进增量资金200多亿元,促成总投资51亿元的5个PPP项目落地签约。探索建立了具有通辽特色的 “助保贷”融资模式,累计为267家中小微企业发放流动资金贷款18.95亿元,获得贷款支持的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8.1%,高出规上企业增速近9个百分点。积极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先后促成各类合作项目1350个,总金额达100余亿元。12月份争取到国开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等金融机构意向性贷款1800多亿元。鼓励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对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和“新三板”以及区域股权交易中心上市挂牌的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
精细谋划项目,吸引企业投资创业。我市紧紧抓住经济结构调整这一主线,围绕铝新材料、玉米生物技术、绿色农畜产品加工、清洁能源、蒙医药、自驾游等“六大产业基地”,大力实施精准招商、专业化招商、点对点招商。截至11月末,全市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38个,总签约额1588亿元,其中计划在我市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的吉林修正药业集团、河南牧原集团都是大型民营企业。近年来,我市50%以上的投资增量来自于民间投资。梅花生物、锦联铝材、伯恩露笑、康臣药业等一大批民营企业已经成长为支撑我市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十三五”期间,我市储备了总投资近1.3万亿元的六大类1052个大项目、好项目,为民间资本提供了广阔的投资空间。
【 纠 错 】 【加入收藏】【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