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长期建设,首都聚集了丰富科技资源,国家级、北京市级重点实验室300多家,占全国的三分之一。由于传统体制机制还存在一些障碍,组织与服务方面不完善,首都科技资源在整合、开放、共享,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还存在比较大的提升空间。
北京市科委牵头建设的“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是整合科技资源为企业提供科技支撑的服务平台。作为科技创新的基础性条件,“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目前正在成为首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抓手,逐步成为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依托,是科技推动京津冀共同发展并向全国辐射的资源载体,为构建首都高精尖的产业结构奠定了重要基础。2009年至今,北京市科委同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众多的中央单位一起,在推进科技资源服务企业创新方面做了大量的、积极的探索,通过各种创新行动,担负起为企业创新提供服务、为首都创新发展提供支撑的重要责任。
一是在制度创新方面,发挥先导作用,完善创新体系,探索了通过“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引入专业服务机构并且约定技术服务收入在资源方、服务人员和专业机构间的分配比例等一系列制度创新,实现了对在京高校院所企业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高效运营和市场化服务。到目前共促进首都地区615个国家级、北京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价值186亿元,3.64万台(套)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共享,促进了600多项较成熟的科研成果转移转化,聚集了包括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等高端人才在内的8700多位专家,形成了仪器设备、数据资料、科技成果和研发服务人才队伍共同开放的大格局,在全国发挥了先导作用,进一步完善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二是在机制创新方面,采用服务后补贴,激励资源方服务。“首都科技条件平台”通过对资源拥有方服务社会的效果进行绩效考核,并以“后补贴”的方式激励资源方,增强其为企业创新提供服务的积极性。这项政策有效鼓舞了各种资源方的服务热情,积极加入“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的建设与服务。目前已经建立了以27家研发实验服务基地、12个领域中心、14个区县工作站为主体的“小核心、大网络”的工作体系和科技资源开放服务体系,形成了科技资源整合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北京模式”。“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已形成品牌,在推动京津冀发展、与多个省市的科技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建立了“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天津合作站等区域服务合作站。
三是在服务创新方面,揽资源挖需求,促进有效对接。在平台的运营过程中,如何促进科技需求与科技资源的有效对接是我们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我们编制仪器设备目录、服务手册、引入服务机构、制作网站,并通过开展“百家实验室进千家企业”等品牌活动,定期组织一系列的对接会,将传统与现代、线上与线下等多种服务手段相结合,鼓励高端科技资源走进高新技术企业园区,在园区搭窗口建站点,拉近科技资源与企业需求的距离,让企业使用高端科技资源更为便利。目前,条件平台从单纯的仪器设备开放应用,拓展到以测试服务为基础的联合开发和联合研究。将技术转移和技术开发服务纳入条件平台的服务范围后,平台的服务收入实现了跨越式增长。2012年、2013年每年都有超过1万家企业享受“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的各类服务,服务合同额均超过20亿元。
四是在组织创新方面,搭平台建试点,促进行业发展。在资源和需求有效对接的基础上,2013年,“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支持了一些试点项目,根本目的是深化科技资源为企业创新服务。其中,由检测与认证领域中心承担的“国产检测仪器设备验证与综合评价服务试点”建立了客观、公正、有权威的第三方检测平台,集中对国产化仪器进行各种实验参数的认证,为国产仪器设备的推广应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促进国产检测仪器行业的发展。由“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房山工作站建设的“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服务试点”则建立了一个专业高效的服务团队,为石化新材料基地提供技术研发、成果推广等全方位科技服务,促进石化新材料基地产业链延伸,扩展石化原材料生产向产品化发展,为石化新材料产业和企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高效益、低污染”转型提供高端科技支撑。
立足于首都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需求,立足于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同时肩负着引领全国创新发展的重大责任,“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的实施,将为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带动首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开创首都科学发展的新局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为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郑焕敏)
【 纠 错 】 【加入收藏】【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