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发布日期:2015/5/22 8:28:55
查看次数:
【字体:

 

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刘延东副总理与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代表座谈

    2015年1月9日,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当天下午,刘延东副总理邀请部分获奖代表到中南海座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叶培建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张伯礼院士等12位获奖代表出席了座谈会,代表们围绕科技创新战略规划、科技体制改革、重大专项、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等提出了建议,主要观点摘录如下: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叶培建院士:国家设立重大专项非常必要,可以集中人力、财力干一些大事,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成功经验。以探月工程为例,专项开始就设计非常好,制定了从本世纪初“两个三步走”的发展规划,目标非常明确。从实践来看,既推动了各项事业发展,带动了相关领域创新,又培养了一批年轻人。为此,建议:一是科技创新要有团队,而且团队中要有年轻人。作为一个团队,人人要讲团队精神,要从小事做起,集小事而成大事。同时团队中一定要有年轻人,年轻人想法比较多,受条条框框约束少,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比较强,我们的很多问题都是靠年轻人来解决的。二是要继续支持空间事业。我们在深空探测方面仅仅走了一小步,将来的路还很长,国家要加强顶层规划设计和持续投入。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们应该对人类有所贡献,在考虑国计民生、国防安全等基本问题的同时,应该支持一部分人不断探索太空。我们已经有了一支队伍,具备一定的基础。如果持续搞下去,对提升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都将大有好处。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人仰望星空,将是没有出路的。

    天津中医药大学张伯礼院士:今年中医药获奖项目比较多是必然的结果。一是厚积薄发。近20年,国家通过“863”、“973”和重大专项等计划支持中药现代化,到了收获的季节。二是多学科协同创新。中药专项共计十几个学科的专家参与,紧紧围绕创新药物和大品种二次开发这个中心进行协同创新,擅长什么做什么,真正做到了强强联合。三是产学研结合。直接带着企业的问题搞科研,研究成果出来马上被企业转化成生产力。但归根结底还是有重大需求,离不开国家的支持,长期稳定的支持是取得成绩的根本。为此,提出3项建议:一是把中医药纳入国家战略,做好顶层设计和总体谋划。巩固和发挥我国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引领作用。这需要一个大平台、大战略的支持,吸引国内多学科、多领域的人员共同研究参与。二是加强中医药法制体系建设,推进中医药法立法进程。中医药法经过20多年的反复修改,还存在一点争议,就是叫中医药法还是叫传统医药法,实际这是一个误解,中医药包括各民族传统医药。30年前我们提传统医药,是为了有利于搞全世界联盟,搞统一战线,能够把全世界传统医药团结起来。但是30年后的今天,国际上都已经接受中医药是传统医药的主导,认可中医药的引领作用,世界标准化组织也接受“中医药标准”之名,我们再叫传统医药法就是退步了。三是建议增设中医药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中药产值约占全国医药产业总产值的30%,医疗服务量约占20%,目前还没有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希望国家给予政策支持,以推动中医药学的发展。

    中南大学张尧学院士:一是科学研究应以问题为导向,特别是信息领域。计算机行业现在有些关键技术搞替代战略。例如操作系统、CPU总跟着别人做,搞了几十年了,很难取得突破。当然,涉及国家安全的搞替代战略是对的,但对于民口,我们是否应该换一种思路,不一定人家有的东西,我们就跟人家搞同样的,要把人家的替代掉。从大型机、小型机、PC机、平板机、手机,再到可穿戴设备、智慧家庭系统,什么东西都装CPU和操作系统。如果什么东西都要替代,就等于完全脱离国际IT产业了。我们能不能在产业链上占领一些关键技术,拿出自己的东西,跟人家交换?这是个战略问题,值得深入思考。现在的信息科学已经发展到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新的计算模式为主要方向,移动互联网使整个思维模式都在变。大数据能创造出很多新东西,对拉动社会和经济发展大有益处。我有一个学生,他搞了一个航班管家,是我在奥运会工作期间,看着他搞起来的,几年间,产值就到了80亿,2015年他说能达到200亿。说明新技术增长之快。二是要重视人才队伍的培养。人才队伍是最核心的,特别是年轻人。无论如何要把年轻人培养起来。培养年轻人,首先是要给他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再就是要提供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让他们有一个做学问和研究的空间和时间。有了生活保障和环境,一定会有一批年轻人成长起来的。我们学校现在的政策是,博士毕业进校以后15万年薪,8年内可以不上课,也可以不承担其他工作,每年再涨一点,8年出不来成果就走人。三是要解决好科研项目和经费使用的关系问题。建议增加科研间接费用,以及增加人员劳务费。科研间接费用的问题国家已经明确提出来了,但比例偏低。这样单位和学校就无法长期支持科研。为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很多高校不得不用教育经费自行贴补科研人员,无形中挤占了学校的教学资源,加重了学校的经济负担。关于增加直接费用中的劳务费比例问题,我认为重大科研项目需要大批技术人员、研究生、专家参与,项目经费中允许列支劳务费的比例太低,缺口较大,难以吸引优秀人才,也很难稳定现有的队伍。

    中日友好医院王辰院士:一是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增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重大科技专项,或者把重大传染病防治重大科技专项扩展为重大疾病防治专项,其中包括重大传染病和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病”)。国内外最重要的慢病包括四大类,称为“四大慢病”:第一类是心脑血管疾病,第二类是恶性肿瘤;第三类是慢性呼吸疾病;第四类是糖尿病和代谢性疾病。慢病所致死亡人数占我国总死亡人数的87%。“四大慢病”中,我国呼吸疾病的防治形势尤为严峻,其发病率、患病率、病死率、死亡率和疾病负担均居各大疾病前列。在我国以往的慢病防控实践中,对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和肿瘤都已给予较大的关注,但对呼吸疾病的关注和作为则远远不够。由于吸烟、空气污染、人口老龄化、病原体变异等导致呼吸病的主要因素在我国广泛存在甚至日趋严重,完全可以预见,今后呼吸疾病的发病形势将更加严峻。二是建议加大对临床研究的投入,设立每年均可申报的临床研究基金。现在国家对医学基础研究的投入相对较多,通过国家自然基金每年在生物和基础医学方面投入约50到90个亿,这是对的,必须保持中华民族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发现能力。但按国际惯例和通常做法,应当将更多的经费支持临床研究。英国只有6000多万人口,每年医学基础研究投入约7亿英镑,临床研究投入则至少10亿英镑。而以我国的13多亿人口,每年支持临床研究的各种经费只有10到12个亿。由于可以申报的临床研究项目少,只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每年可以申报、资助强度较大、项目数较多,于是形成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临床医生争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实际上,基础研究并不是临床医生们应当和善于从事的主要研究领域,应当设立临床研究基金,引导他们从事临床研究。目前另有一个怪论——医生不该做研究。医生作为知识分子,天然地担负着为人类进行知识创造的责任,这就要求他们必须从事研究。临床医疗跟临床研究根本就是一体的,哪怕一名村医,也应当进行质朴的临床研究。医生不一定要做基础研究,但一定要做临床研究,这样才能不断改善临床实践。在引导医生做临床研究方面,我们在科研项目的设置上存在着上述缺陷,应当抓住目前科技体制改革的机遇,在“十三五”期间设置临床研究专项基金。由于我国是人口大国,临床资源丰富,在基础研究、流行病研究和临床研究三大领域中,最有希望领先于国际的应该是临床研究。三是建议科研经费中增加人员费比例,这样更有利于激发人的创造力。四是医学教育应保持全世界均遵循的“适度或缺”的招生与培养原则。目前,由于医生相对短缺,地方院校扩招严重,教学质量和培养效果大打折扣,乃至破坏了培养良医的机制。要知道,医生不可轻易降格以求,庸医之害甚于无医。医学教育必须确保其教育资源,要想吸引优秀者学医必须改善医生的职业前景。

    山东康平纳集团有限公司陈队范高级工程师:国家提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创新模式,更贴近实际。作为一个民营企业,我们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模式。主要是跟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密切合作,使企业成为院校开放式的试验基地,让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成为企业的科研中心,对帮助企业实现产业升级至关重要。

    目前,国家已出台了多项科技研发的扶持政策,但根据近年的成果转化来看,转化率低,成效不高,主要还是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不够。主要体现在,成果转化的资金供给不足,企业技术改造受到金融贷款政策的影响。建议,国家对每年一度受到国家科技奖励大会表彰的成果给予金融信贷政策支持,通过成果等级评估,为企业提供成果转化资金所需的银行贷款的担保需求,避免受金融政策下的行业限制、贷款担保、企业互保等一系列影响成果转化的各种因素,提高成果转化的速度和效率,真正让成果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为国家转型升级、大国变强国过程发挥积极作用。企业通过科技成果的产业转化,进一步增强创新实力和能力,为企业可持续创新发展,做强民族工业,做出应有贡献!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刘中民研究员: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切实尊重知识、保护创新。没有知识产权保护就难以促进科技创新。国家有专利法,目前也新成立了几个知识产权法庭,但往往是仿冒简单,维权成本高。知识产权侵权真正到了打官司的时候,已经晚了。建议加强舆论宣传,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其次,希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能尽快在更大范围推广,将有助于技术转化,保护研究人员的积极性。中关村条例试点了一两年之后,又在几个国家重点创新区进行了推广,希望这些政策能尽快在全国推进。再次,加快出台国有无形资产处置方面对科技人员的奖励政策。

    香港科技大学温维佳教授:抢抓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机遇,关注新材料技术和产业。我们现在的材料产业走的是中低端路线,仅满足于中国制造,产品已经饱和。同时,国内企业对高技术含量的新材料应用不够敏感。我们研发的材料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目前主要销售到欧美日韩,国内企业少有问津。另外,希望国家继续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科学研究不能跟风,要潜下心、长期不懈地研究一些即使目前国际上的冷门课题,比如“水”的基础科学问题应该引起国家重视,其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建议国家支持香港的教授来内地转化科技成果,加强大陆企业和香港大学、科研院所的合作。香港有很多科技成果,但缺少启动资金,转化太慢。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周琪研究员:目前科研的宏观管理在逐渐弱化,建议在未来科研规划中进一步强化体现国家意志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进一步强化智库、专家和相关部门的决策咨询职能,加强对重大项目的宏观掌控;科研创新要首先体现在规划的先进性和前瞻性方面,只有在科研规划上引领,避免简单重复国外的规划和设计,科技创新成果才可能引领。国内干细胞研究的规划就体现出了较好的前瞻性和引领性,中国的“十二五规划”发布后,欧盟、日本的科研管理机构先后来我国调研,在很多项目与布局方面都相继跟进;但是这几年干细胞研究在转化方面进展比较慢,建议尽快出台加快推进干细胞临床的管理条例,继续加强对干细胞等基础研究领域的持续投入,加强政府对干细胞研究与转化的政策调控。其次,在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实施过程中,建议加速培养和引进专业的知识产权评估和管理人才,建设专门的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评估机构,尽快制定有助于成果转移转化的法律和法规;一个客观的、真正代表国际水准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可能是未来成果转化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有助于解放科研人员在成果转移转化方面的后顾之忧,有助于解决成果转化过程中可能涉及的国有无形资产流失等法律问题;将来从科研到创新再到转化,一定会涉及到对科技成果进行合理的价值评估,目前此类人才和机构都属于稀缺资源。最后,建议加强创新文化建设,真正的可持续产出的创新成果一定是在一个健康的创新文化环境中产出的,要形成对科技创新正确的舆论导向,让那些歪曲和抹黑科学研究成果和科学家的言论没有生存空间。

    国家电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检修公司王进技师: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之一就是缺乏合理的价值评估,缺少专业的科技评估机构为科技成果走向市场保驾护航。许多好的科技成果在转化过程中,因为没人敢跟合作企业签字确认价格而无法及时转化,原因是牵扯到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价格高了企业不要,价格低了可能承担国有资产流失的责任,所以没人敢签字。另外,企业一线工人最擅长的就是搞小发明、小创造,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希望在布局产业链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鼓励万众创新。

    华中科技大学冯丹教授:经过10多年的发展,国产存储系统进步显著。但是,我国的底层存储器芯片、设备(如硬盘)等都还是进口的,就像把钱放到别人的口袋里头,数据安全形势非常严峻。事实上,我们可以设计出新的芯片,如相变存储器、忆阻器等,某些技术甚至是国际领先的。但是到制造环节,就会碰到许多问题,如工艺、生产线、产业化问题等等,最后不得不放弃。所以,建议进一步加大基础工业方面的投入。同时,要关注产业链、产业生态圈,从设计、工艺、生产、测试、封装等全面考虑,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技术能够真正的落地。如果仅仅是单项技术,落地非常困难。只有这样,我们从存储器件到设备再到系统才可能真正有自己的东西,从而从底层保障数据存储安全。另外,建议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执法力度,否则就有可能法不责众;不能让山寨文化盛行。最后,建议针对女性特点制定一些促进高层次女科技工作者成长的特殊政策。

    哈尔滨工业大学高会军教授:国家政策总体是好的,像中组部的青年千人计划等。建议评选过程中除了一些可量化的指标(如论文和引用),还要充分考虑申请人的综合素质,一些非常优秀的年轻人因某种原因可能暂时没有发表好的文章,很难回来,造成非常大的损失。建议加强人才计划的顶层设计,把分散在各个部委的人才计划整合到一个大平台,效果可能会更好,否则对国家而言会造成重复支持,降低经费使用效率。对个人而言有的得不到支持,有的是疲于应付,应接不暇。建议为企业创新人才开辟专项。现在的青年人才计划可能面向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比较多,但是针对企业职工的比较少。一些企业里有好多基层员工真的是在做创新,但并不是都能得到领导的赏识和支持,应该给这些人开辟一个支持的渠道。最后,建议成果评价过程中,增加科技成果转化的权重。国家提出技术创新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一体。但是国外企业有很强的研发机构,我们大多数企业暂时还做不到,至少最近一段时期内还需要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成果评价过分强调论文,会影响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人员转化成果的积极性,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无益。

    最后,刘延东副总理发表重要讲话,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入学习领会中央的决策部署,准确把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形势、新要求,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共同来破解改革难题,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的贡献。

【 纠 错 】 【加入收藏】【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