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内蒙古山羊绒平均直径为15.25微米;2010年,增加到了15.85微米。
这是自治区纤维检验局对内蒙古2004—2010年的山羊绒质量检测结果。别小看这细微的变化,对山羊绒而言,这是质的变化。
检验发现:90年代中期以前,内蒙古的阿尔巴斯、二郎山、阿拉善白绒山羊所产的特细型山羊绒平均直径都在14.5微米以下,且这种特细型山羊绒在羊绒总产量中占多数。目前,细度在14微米左右的羊绒不到总产量的1%。优质山羊绒成了稀缺产品。
2004年,内蒙古山羊绒平均直径为15.25微米;2010年,增加到了15.85微米。
这是自治区纤维检验局对内蒙古2004—2010年的山羊绒质量检测结果。别小看这细微的变化,对山羊绒而言,这是质的变化。
检验发现:90年代中期以前,内蒙古的阿尔巴斯、二郎山、阿拉善白绒山羊所产的特细型山羊绒平均直径都在14.5微米以下,且这种特细型山羊绒在羊绒总产量中占多数。目前,细度在14微米左右的羊绒不到总产量的1%。优质山羊绒成了稀缺产品。
羊绒品质不断下降 且优质不优价 长此以往“软黄金”将黯然褪色
内蒙古因高纬度、高海拔以及冬季严寒的独特气候条件,羊绒纤维的品质一直处于世界前列。鄂尔多斯高原的阿尔巴斯绒山羊、乌拉特草原的二狼山绒山羊等国内优良的白绒山羊品种,所产羊绒具有纤维细、强力大、光泽洁白,一致性好等特点,被誉为“纤维宝石”、“软黄金”。
丰富的羊绒资源让羊绒企业拥有明显的原料优势。内蒙古羊绒加工始于上世纪70年代,伴随着八九十年代的高速发展,羊绒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时至今日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羊绒产业体系,羊绒年加工能力达到2.3万吨。内蒙古成为全国最大的羊绒生产、加工、出口省区,也是世界羊绒的主产区和主要生产中心,赢得了“世界羊绒看中国,中国羊绒看内蒙古”的美誉。
然而,近年来,在传统、粗放的饲养管理模式下,牧民为提高山羊个体产绒量,从辽宁盖县引进产绒量高、细度差的绒山羊种羊,与当地优质绒山羊母羊杂交,产绒量增加了,羊绒品质却明显下降。
“这种杂交直接导致羊绒的白度、细度和长度发生变化,最为严重的是细度变粗。以二狼山白山羊绒为例,其原始种群的绒毛细度可以达到13.1-15.2微米之间,目前经过改良的二郎山羊绒细度基本在15-16微米之间,有的甚至达到了17微米。现在有些地方的羊绒已经酷似绵羊毛。”自治区纤维检验局检验中心主任曹渭芳介绍,羊绒细度是衡量羊绒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羊绒白度、细度和长度发生变化,直接导致羊绒品质下降,羊绒制品的柔软度、保暖性和透气性都大打折扣。
曹渭芳说,再加上牧民在抓绒过程中不执行国家标准,不分品种、年龄、部位,混合抓绒,优劣不分。企业收购时凭经验,目测估计绒的细度、含绒率、长度等,综合确定收购价格,没有实现优质优价。这使得无论是质量还是销售价格,现在的羊绒都不再是“纤维钻石”、“软黄金”的概念。
曹渭芳忧虑地说:“近年来,澳大利亚等畜牧业大国不断进行绵羊品种的改良,所产的超细羊毛的纤维细度甚至达到14微米以下,超过了一般羊绒纤维的细度。而我们的羊绒品质却在下降,这对内蒙古的羊绒产业来说是一个严重挑战。”
2012年,内蒙古社科院与自治区商务厅联合对内蒙古羊绒产业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显示,羊绒品质的变化正在威胁着内蒙古羊绒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近10年,山羊绒品质持续下降,长此以往将给整个产业带来灭顶之灾。”一家大型羊绒企业的老板担忧地说,提高羊绒品质应该成为相关部门的当务之急。
形大神散 缺乏核心竞争力优势 产业遭遇发展瓶颈
内蒙古的羊绒企业都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事实:他们辛辛苦苦所生产的产品,在国外被贴上了其他品牌,进入高档商场,温暖着全世界;但各种肤色的消费者没人知道,这是中国内蒙古的产品。
在内蒙古的羊绒企业中,年产值超百万元的有180多家,他们生产加工的羊绒制品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些羊绒企业拥有国内先进的生产设备,不断成熟的技术和工人队伍以及比较稳定的国内外客户群体。其中大部分规模以上羊绒加工企业通过了ISO9000系列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ISO4000环境体系认证。相对于国内其它地区,内蒙古在羊绒加工业方面具有资源、品牌、加工、企业规模、产业链条完整等多方面的优势。目前,鄂尔多斯、包头、巴彦淖尔、呼和浩特等地的羊绒企业,已经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羊绒产业群。
进入21世纪,随着产能过剩、品牌建设滞后、行业竞争无序、创新能力不强、质量监管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的不断积累,羊绒产业越来越缺乏发展后劲。
近年来,自治区纤维检验局对内蒙古的羊绒产业调研发现:虽然内蒙古羊绒产业规模大,产品的国际、国内市场占有率高,但附加值低。像鄂尔多斯、鹿王、东达蒙古王等品牌仅仅是国内知名品牌,出口产品全部贴牌。我国出口羊绒衫的价格仅仅是英国苹果牌羊绒制品的1/4,是意大利劳罗皮亚娜品牌的1/3。
内蒙古社科院研究员于光军说:“内蒙古的羊绒产业虽然发展迅猛,但层次不高。庞大的加工能力长期以来都是以外部需求为导向,连龙头企业也是以贴牌出口为主,靠10%左右的加工费和出口退税支撑企业的发展。近两年我们一直在关注内蒙古的羊绒企业,部分企业的技术人员流失严重。”
内蒙古社科院调研发现,由于缺乏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发展规律的认识,市场不规范,无序竞争伴随羊绒产业发展的30年风雨历程。由于发展缺少明确的目标定位、有效的政策措施和规范的市场运行机制,受市场营销波动较大。近年来,国际市场萎缩,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加之内蒙古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目前企业大多都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原料竞相抢购,竞争无序;出口产品相互压价,自相残杀。再加上羊绒质量大幅降低,致使国外羊绒制品进口商提出,出口羊绒制品的羊绒细度不得大于15.5微米的限制性要求。现在,企业的利润已经被压缩到底线。”一位业内人士坦言,内蒙古的羊绒产业虽然规模大,号称国际市场的原料、产品生产基地,但至今没有叫得响的国际名牌,而不得不充当国际羊绒制品的生产车间。
创新机制 增强发展后劲 改革毛绒纤维质量检验制度
自治区纤维检验局局长王莉清晰地记得,2月28日,大年初十,她们收到ISO专业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的通知,由自治区纤维检验局主导制定的《分梳山羊绒长度的测定手排法》国际标准(ISO18596),以100%的赞成率通过询问阶段(DIS)投票,可省略批准阶段(FDIS),直接进入出版阶段。
“以前的国际标准都是由企业主导制定,我们仅仅是参与者,这次完全由我们这样一个省级的检测机构承担ISO国际标准的制定,这对我们甚至对全国纤检系统来说都是第一次。”王莉坦言,主导制定一项国际标准是极大的挑战,但任务再艰巨也必须完成,因为要进行毛绒质检体制改革,当务之急是建立一套能够与国际接轨的羊绒测量体系、方法和标准。
为促进内蒙古毛绒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自治区质监局与中国纤维检验局多次沟通,从顶层设计上研究治本之策,达成了在内蒙古建立毛绒收购、流通、生产、质量监督新机制的意向,并得到国家质检总局、发展和改革委、农业部等部委的批准,在内蒙古进行国家毛绒质量检验体制改革试点。
试点工作从2014年开始,用3-4年时间,建成国际一流的集公证检验、质量分级、市场拍卖、产品溯源于一体的标准化运行新机制。试点工作涉及养殖标准化、生产加工、收购、仓储、销售、物流、电子商务、期货交易、质量追溯等整个产业链。
“这次改革对内蒙古的羊绒产业来说是一次重大机遇,澳大利亚推行山羊绒改革用了10年,我们要用3-4年完成难度确实很大。但我们有信心,因为无论从国家层面的经济政策还是地方层面的相关规定,我们都比澳大利亚有优势。”王莉自信地说。
自治区质监局副局长马达认为,改革毛绒纤维质量检验制度,就是要通过以质论价,带动基础产业,提高产业的发展后劲,彻底解决毛绒纤维质量退化问题,达到农牧民增收、企业获利、产业发展的目标。
记者了解到,试点工作的主要任务有研究建立国际领先的山羊绒、羊毛技术标准体系,推进绒山羊、细毛羊养殖标准化,推行羊绒(羊毛)质量分级员、经纪人制度,实行羊绒、羊毛质量分选分级,实现优质优价;改进羊绒、羊毛包装和包型,实行与国际接轨的硬包型,降低包装成本和检验、流通费用,减少异性纤维的混入;建设国际一流的毛绒纤维仪器化检验检测实验室和现场取样设施,在生产、交易环节全面推行公证检验制度;构建区域性交易市场,建立公证检验、质量分级、市场拍卖、产品溯源的现代流通方式,促进以质论价、公平贸易,推动羊绒、羊毛加工产业优选纤维资源、优化生产工艺、提升产品质量等。
“自治区为推进毛绒质检体制改革试点建设,颁布了多项规定政策。2013年8月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振兴羊绒产业的意见》,同年又颁布了《内蒙古自治区毛绒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目前,我们已经确定了羊毛集中产区标准化养殖示范区项目和绒山羊标准化养殖分级示范模式。下一步将在推行羊毛、羊绒标准化生产,实行羊毛、羊绒分选分级,规范毛绒包型包装,实施仪器化公证检验、构建国际一流的毛绒纤维质量检测体系,构建国际一流的毛绒交易市场上下功夫。”王莉介绍。
记者了解到,目前,内蒙古毛绒主产区公证检验的覆盖率正逐步提高。2013年,羊毛公证检验数量比上一年度增长了147%,达到1.9万吨,覆盖率达到主产区的60%,公证检验对毛绒加工企业的覆盖率也达到60%。企业与牧民交易双方依据公证检验数据净毛计价也得到推广。
评论:坚守高端 才有出路
羊绒因其柔软、质轻、韧性好而优于其它纤维,国际上一度对山羊绒产品给予了非常高的身价,至今也具有较高的产品定位。
内蒙古的羊绒产业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步以来,过去几十年间一直在走低端化、大众化的发展路线。在生产环节上,为了提高产量,牧民引进盖县绒山羊与本地绒山羊杂交,使单只山羊的产绒量提高了一倍以上,却使羊绒变短、变粗;在产品设计制造环节,羊绒企业在开发羊绒精纺服装面料、开发羊绒衬衣等非特质产品的同时,依靠导入混纺技术,大量生产大众化的围巾、羊绒衫、羊绒裤等羊绒纺织产品。伴随着羊绒生产企业的不断涌现,产品品牌及数量骤增,羊绒制品价格不断走低,进而导致产品鱼龙混杂,质量参差不齐。而由于产品设计也迎合中低端市场需求,使得羊绒制品的高贵形象全然改观。
由于羊绒产品趋于低端化、大众化,羊绒产品的消费市场地位受到很大冲击,导致了一些较低地位的产品开始挤占羊绒产品市场。一段时期以来,大型羊绒企业竟然也通过绵羊毛物理拉伸技术生产出“类羊绒”产品,使其进入市场,导致“绵羊绒”产品与羊绒产品争夺市场。低位竞争推动羊绒产业进一步低端化,直至丧失了羊绒“软黄金”的纤维王者地位。
回顾曾经的羊绒产业技术路线,现在面临的产业抉择是:羊绒产业要不要再走回高端定位?
从羊绒的特性和绒山羊养殖发展情况分析,作为至今在国际市场上依然得到认可的高端产品,在国内市场已经基本全面摆脱温饱进入小康的百姓消费意识下,市场对高端产品的需求保持了稳健增长势头。从大量的海外采购、国民消费逐渐理性化、百姓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日益提升等社会现状看,恢复羊绒制品高端产品的市场定位应该是正确选择。内蒙古的羊绒产业领军企业也在尝试推出高端的羊绒产品,一些国际品牌的高端羊绒制品在国内保持稳健的销量,也都预示着羊绒产业向高端化的恢复。
就内蒙古羊绒产业而言,能不能恢复其高端地位,如何将高端产品做出高端的风范?这是产业和企业要面对的问题,当然,这也需要社会和社会管理部门的引导和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