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新能力位列世界第二梯队 知识产出总量优势显著
发布日期:2015/7/9 9:40:06
查看次数:
【字体:

 

    国家创新指数,这一反映国家综合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或许将给出答案。8日,由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完成的《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4》正式发布,报告从创新资源、知识创造、企业创新、创新绩效和创新环境方面对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和发展趋势做出了详细测定。

    “令人欣喜的是,结果显示,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升,科技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武夷山说。

    创新资源投入逐步增强

    国家创新指数测算表明:2013年中国综合创新能力国际排名与上年持平,仍居第19位,是唯一进入前20位的发展中国家。

    “尽管排名没有变化,但中国国家创新指数得分为68.4分,比上年高出了3.2分,扩大了与第3梯队的加拿大、卢森堡、新西兰等国之间的距离,而且与排在第18位的比利时差距也大幅度缩小,从原来的相差3分缩小至1分。”武夷山说,这就好比学生虽然考试成绩名次没有变化,但是各科成绩明显提高了很多,也是一种进步。

    武夷山分析,中国处于竞争最为激烈的第二梯队,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主要得益于在 R&D经费投入方面的持续增强。2013年,中国R&D经费投入强度迈入2%时代,达到1912.1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升至世界第2位。

    “国家研发投入强度是一个综合性指标,代表一个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持续增长的科技投入是稳定科研队伍的关键,是确保国家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的核心要素。”武夷山解释说,从发达国家走过的历程和经验看,提高一个国家创新能力,需要通过长时期的努力,逐渐提高全社会R&D经费占GDP的比重。目前,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近20个科技发达国家的研发投入强度都在2%以上。

    知识产出总量优势显著

    2013年,中国SCI论文位居世界第2位,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位居世界首位和第2位。

    “较高的知识产出与扩散应用能力是创新型国家的共同特征之一。国际科技论文(SCI论文)和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作为测度知识产出水平的重要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的原始创新能力、创新活跃程度和技术创新水平。”武夷山说。

    武夷山表示,中国SCI论文在保持数量持续增长的同时,质量也在不断提高。20092013年中国SCI论文被引证次数达到360.7万次,超过德国居世界第3位,逐步逼近英国。其中高被引论文数量突破1.2万篇,占全世界高被引论文总量的10.4%,位于美国(6.2万篇)、英国(1.6万篇)、德国(1.4万篇)之后,居世界第4位。

    然而在武夷山看来,尽管国内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均居世界前列,但真正高水平的专利却并不是很多。一些地方政府出于良好的意图,为鼓励企业申请专利设置了专门的奖项,可是有些专利申请代办公司钻奖励政策的空子,为企业提供一条龙服务,申请到没有质量的专利后,拿到奖励两家分了完事。

    “就像从重视SCI论文数量到重视论文质量的转变一样,我国的专利现在也到了强调质量的阶段。”武夷山建议,像广东、北京、上海、江苏这些发达省市,专利授权量相当多,政府不妨重点奖励含金量较高的三方专利,“这才应该是花大力气去抓的”。

    “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半数指标提前完成

    根据《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中国预计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在2010年颁布的《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中更是明确提出,“十二五”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就是“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世界排名由目前第21位上升至前18位”。

    为监测和评价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自2006年起开始了国家创新指数课题研究并编制报告,为这一目标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到今年,国家创新指数年度报告已连续发布5期。

    武夷山介绍,目前,“国际论文被引用次数”“发明专利申请量”“发明专利拥有量”“研发人力投入”“全国技术市场合同交易额”等5项指标已提前完成规划目标。

    尚未实现目标的指标中,国家创新指数世界排名与规划目标还有1位的差距;R&D/GDP、科技进步贡献率两项指标稳步增长,与发展目标(2.2%55%)分别仅差0.111.9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已达到16.7%的历史最高水平,与18%的发展目标还差1.3个百分点,已完成了目标增幅的3/4

    五年来,课题组力求将报告打造成评价国家创新能力和促进科技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参考工具。然而,武夷山看重的并不只是结果。“关键在于向着正确的目标努力,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指标分析发现自己的短板,并及时改进工作。就像一个人,只要确实比以前进步很多,那么,他即使没有完全实现预定的目标又怎样?”武夷山说。

本篇文章来源于中国科技网 www.wokeji.com

【 纠 错 】 【加入收藏】【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