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电商 蓄势待发
—— 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纪实
盛夏时节,放眼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电子商务产业园,正舒展开新的画卷:载体建设、产业培育、产城一体,一片生机勃勃;大规划、大建设、大招商、大服务、大发展,电子商务正书写着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新传奇。
短短几年时间,开发区电子商务迅猛发展,总量快速增长。目前,园区已聚集企业和大学生创业团队70余家,包括连续三届被评为全国电子商务示范企业草原旭日,全国首家城乡双向购物平台可意网,送货速度全国领先的同城网上超市军利易购等十余家品牌电商企业。
合力推动 夯实“根基”
2013年,通辽电子商务产业园成立。
2014年,电子商务协会成立。
2015年,我市设立电商奖补专项资金2000万元列入《通辽市发展电子商务行动计划》,开发区财政设立扶持电子商务发展专项资金2000万元,用于支持电商企业在土地、园区、平台、仓储、农村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
产业发展,政策是先导。近几年,开发区制定出台了《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意见》《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优惠政策》,实施了品牌企业引联、大学生白手创业、中小微企业扶持、高端人才汇集、农村电子商务引爆、跨境电子商务示范“六大工程”,搭建了技术支撑、人才培育、行业服务、生活服务、业务协作“五个平台”,引领电子商务的发展。对入驻园区的企业和创业团队实施免收租金、取暖费、物业费、网络费,为创业大学生免费提供办公室、公寓、桌椅、电脑,并帮助协调创业贷款。
发展“触角” 延伸入村
玛力村是开发区重点电商村,可意网在这里“安营扎寨”,被当地老百姓称道的还是它把当地安全绿色的农产品通过线上运作,使之不受乡村时空限制“直通”消费者,不仅解决了农产品销路问题,还与供货商形成产销互动无缝对接,实现互利共赢。
玛力村庭院经济发展较好,全村150余户种植庭院玉米,市主城区每年烤玉米的货源80%来自于玛力村,户年效益达7000余元。自引进电商企业可意网以来,该村农田化肥20%的用量来自于网购,节约成本近万元。目前,市里64个客户及单位订购了庭院5000平方米绿色蔬菜种植,农户效益翻番。
蓬勃发展的新农村,不仅改变了乡村面貌,也改变了农民的身份和职业内涵。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开发区推进电商服务站全覆盖,使农民变“网民”,将电子商务与服务三农、改善民生、促进就业有机结合,打通城乡双向流通渠道,实现低价工业品下乡和绿色农产品进城。打造“村党支部+电商服务站”模式,由村党支部书记牵头组织,扶持可意网在农村设立电商服务站,将辽河镇打造为电子商务示范镇,开发区50个村实现电商服务站全覆盖,带动农户户均增收1000余元;打造“电商村+合作社”模式,将辽河镇新农村、吗力村等5个村打造为“电商村”,以每户每台电脑补助3000元标准扶持农民家家开网店,实现农民致富不离土、创业不离乡。
农村土特产品商品化,商品互联网化。目前,可意网已经在全市600多个村建立了服务站,在开发区率先实现了“村村覆盖”。同时辐射赤峰市、兴安盟和辽宁、吉林两省。通过服务站,实现工业品低价下乡、绿色农副产品进城双向流通,在一买一卖的过程中,每年平均为每户农民增收1000元。目前,开发区辽河镇36个村实现了电商服务站全覆盖,在辽河镇的新农村、玛力、辽二、双泡子、平安堡和太平庄六个村打造电子商务示范村,扶持农民家家开网店,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搭建平台,带动农村种植养殖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业向规模化发展,使广大群众致富不离土,大学生创业不离乡。
多样培育 壮大“网军”
除了网上交易外,今年,可意网推出的“聚土地”项目的成功运作,联手电商网上定制“亲子农场”, 买地雇人种时蔬,产品快递送上门的“开发区电商模式”,更是让人眼前一亮。
开发区的电商快速发展,得到市委、市政府鼎力支持,及时出台了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设立电子商务发展专项基金,引导和促进电子商务集聚发展。据了解,2014年,开发区电子商务产业营业额达3.2亿元,从业人员3000多人。业务范围覆盖全国,网上销售产品远达港台、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线上交易产品达十几类数百个品种。从业态看,涵盖了B2B、C2C、O2O等各种模式,汇集了大、中、小、微、创业个体等各种市场主体。今年,电子商务营业额将达到5亿元,一季度已完成9700万元。该产业将带动辖区企业电子商务普及率达50%,电子商务从业人数达到800人,带动就业1万人。
【 纠 错 】 【加入收藏】【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