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驱动现代农牧业发展
发布日期:2015/8/26 9:04:50
查看次数:
【字体:














    近年来,我市以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为指引,以“8511521113”现代农牧业工程为依托,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推进农牧业高技术化、信息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实现了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的根本转变,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以上。

    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农牧业科技创新工作,始终将其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进行调度安排。几年来,连续下发了《关于贯彻内蒙古党委、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牧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2013年全市农村牧区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关于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的实施意见》等20多个政策性文件,通过落实切实有效的农牧业科技创新政策,支撑全市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我市有效整合市内外科技资源,着力打造农牧业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和产业化的平台,助推现代农牧业快速发展。先后建设了院士专家工作站、自治区级新型科研开发机构、自治区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自治区级工程技术中心、自治区级企业研发中心等科技创新载体,仅“十二五”期间就取得131项农牧业科技成果,其中有2项成果获得国家奖励,37项成果获得自治区奖励,玉米高产、肉牛改良、蓖麻杂交科研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我市联合中国科学院、国家玉米改良中心等科研单位,组织实施玉米产业科技攻关,培育了高产、耐旱、抗逆、耐密和适宜机械化作业的玉米新品种,有效规避了种植单一品种存在的种性退化、抗逆性下降和病虫害多发等风险。集成各类科技要素,大力研发推广玉米膜下滴灌等高效节水技术,探索出了一条科技高产、生态节水、循环发展之路。联合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依托科尔沁肉牛科学院和肉牛院士专家工作站实施肉牛产业科技攻关,开展科尔沁肉牛良种繁育体系研究,利用中国西门塔尔牛品种资源,引进和牛等良种肉牛基因,开展经济杂交,筛选最优杂交组合,提高科尔沁肉牛生产性能,培育科尔沁肉牛品系。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制定并频布实施了农业地方标准——“科尔沁肉牛标准体系”,形成了肉牛产业有机高端农畜产品地方特色权威品牌。

    围绕现代农牧产业发展,我市突出农牧业科技园区和基地建设,建成了2个自治区级农业科技园区、6个自治区级特色科技产业化基地,成为现代农牧业新技术、新成果的孵化器。依托科技园区和基地的强大科技示范作用,产生了7个全国驰名商标、88个知名商标、43个自治区名牌产品,打造了一个个国内外叫得响的品牌,构筑了“安全食品科尔沁”。通辽黄玉米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注册认证,“科尔沁肥牛”荣膺中国十大品牌,库伦荞麦获得国家原产地商标认证,“开鲁红干椒”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沙漠水稻获得国家A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认证。

    自2006年在全区率先启动科技特派员工作以来,全市累计选派科技特派员3355人次,实现全市所有嘎查村和重点龙头企业全覆盖。科技特派员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建设科技特派员培训机构13个,共培训科技特派员16770人次。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深入推进,全市共建设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平台25个、利益共同体71个,创建自治区级科技特派员创业链2个、市级科技特派员创业链10个,形成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2家,实施科技特派员创业项目64个,累计辐射带动14995户农牧民人均增收超过13%。全市选派1934名农村牧区科技服务员到嘎查村开展服务活动,有效填补了农村牧区科技服务的空白,解决了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组织开展“万千百十”玉米人才科技培训、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送科技下乡”“科技之春”等活动,将农牧民急需的技术和成果送到田间地头,年培训农牧民超过70万人次。

    科技创新平台支撑

    农牧业高技术化

    全市在农牧业领域重点建设了3个院士专家工作站、1家自治区级新型科研开发机构、1家自治区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个自治区级工程技术中心、6个自治区级企业研发中心,1个国家级种公牛站、1个羊胚胎移植中心,成立了全区首家肉牛科学院、20家民营农牧业科研单位,成为现代农牧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核心平台。“十二五”期间,共取得131项农牧业科技成果,其中有2项成果获得国家奖励,37项成果获得自治区奖励,重点开展玉米新品种、肉牛新品种选育和科尔沁沙地治理科技攻关,取得了31项关键技术的突破,玉米高产、肉牛改良、蓖麻杂交科研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互联网+”引领

    农牧业信息化

    以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为重点,加快推进“互联网+农牧业”发展,推动全市农牧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走科技高产、生态节水的现代农业新路。在852万亩节水高产高效粮食功能区核心项目区,由通辽市自主研发的“玉米通”手机终端,依据玉米生育周期特点,在每个关键农时节点及时为农民提供常用的技术视频、种植技术、病虫防治、土壤墒情等信息,全程指导玉米生产,提升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我市依托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项目,于2014年建设完成了病虫害预警管理云系统,采用“互联网+云”模式,集成GIS、利用耕地矢量图与谷歌平面地图相结合,同时载入GPS定位系统和视频实时传输系统,实现了本地区病虫测报管理的动态指挥高效运转。加快“互联网+全程追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我市在全国率先建成肉牛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开通“通辽市肉牛质量安全信息网”,建立起了全市肉业产业信息全覆盖、及时发布、查询便捷、运行高效的服务平台,提升农牧业生产智能化水平。加快“互联网+电商平台”建设,推进农村牧区电子商务融合发展,全市农村牧区电子商务实现县、乡、村三级全覆盖,通辽电子商务产业园区顺利入选第二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已建成电子商务示范区3个,电子商务示范村6个,在全市行政嘎查村已建设电商服务示范站点500个,电子商务企业数量达到140家,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8.8亿元。

    科技创新推动

    农牧业标准化

    借助科技创新,我市在国内率先启动农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重点在种养业探索不同产业、不同区域、不同机制的标准化模式研究和示范,为农牧业标准化建设提供科学依据。相继引用、制定完成玉米、红干椒、肉牛、生猪、肉羊、肉驴、荞麦、沙地无籽西瓜、有机水稻9个优势特色产业生产标准和技术规范1331项,新建标准化核心示范基地29个。全市发展有机、绿色、无公害生产面积560万亩,标准化种养基地达到4752个,并实施了以肉牛、荞麦为主的全程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真正从特色优势农畜产品生产源头上保证餐桌的质量安全。

    科技创新打造 “安全食品科尔沁”

    “互联网+”引领 农牧业信息化

    科技创新推动 农牧业标准化

    科技合作深化 农牧业协同创新

    科技人才支撑 现代农牧业发展

    科技创新平台支撑 农牧业高技术化

    科技创新打造

    “安全食品科尔沁”

    把发展品牌农牧业作为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提升农牧业效益、增加农牧民收入的主攻方向,大力推广品牌农牧业的创新发展。依托科技创新驱动全力打造“安全食品科尔沁”品牌,通辽黄玉米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注册认证,已建成852万亩节水高产高效粮食功能区;“科尔沁肥牛”荣膺中国十大品牌,是中国驰名商标、奥运会指定产品,已形成年加工65万头的生产能力;库伦荞麦获得了国家原产地商标认证,常年种植面积30万亩,总产4.5万吨;“开鲁红干椒”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种植面积50万亩,主产区开鲁县种植面积40万亩,占全国的13%,总产量12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7%;沙漠水稻获得国家A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认证。

    科技合作深化

    农牧业协同创新

    结合全市农牧业科技工作实际,通过创建农牧业科技协同创新方式、建立企业科研创新主体地位新机制,推进了全市农牧业科技创新工作。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展“通辽平原地区地下水资源污染治理对策的研究”;与北京化工大学合作在科左中旗宝龙山镇成立北京化工大学科技扶贫产业园,举办了“2014中国·通辽玉米生物产业与生物质资源利用技术创新高峰论坛暨科技成果转化与科技扶贫开发投融资项目推介会”;从中科院引进玉米秸秆板材项目、新能源示范推广项目、包裹型缓释肥项目;与内蒙古大学合作,共建内蒙古草原生态畜牧产业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通辽分院;与内蒙古民族大学合作,联合市外相关科研机构及企业建立了内蒙古蓖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科技人才支撑

    现代农牧业发展

    以院士、长江学者等高层次科技人才为带头人的创新团队,承担了国家973项目、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和自治区重大专项,重点开展玉米新品种、肉牛新品种选育和科尔沁沙地治理科技攻关,取得了多项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形成了引领和支撑全市现代农牧业发展的“顶天立地”之势。国家“三区”人才、科技特派员、大学生科技服务员、乡土人才等实用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如星星之火燎原了科尔沁大地,形成了服务广大农村牧区、打通最后一公里的“铺天盖地”之势。

【 纠 错 】 【加入收藏】【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