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玉米产业的智慧转型
发布日期:2017/7/4 15:15:21
查看次数:
【字体:
    作为全国的产粮大市,一直以来,玉米都是通辽市的当家作物,号称“铁杆庄稼”,每年的播种面积都在1500万亩以上,年产量始终保持在130亿斤以上。最初,通辽市玉米深加工企业仅限于酒业,只是初加工,并没有成熟的产业规划。以玉米为原料的产品也只有酒精、白酒、淀粉等不足10种。
    自从高新技术企业如梅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黄河龙、华曙、开封制药等大型企业入驻,玉米加工企业从初加工逐渐发展向精深加工,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玉米生物科技产业渐趋成熟。
    在发展过程中,通辽市凭借跳出农业抓农业,依托农业办企业的思维,不断丰富着它的内涵。借助丰富的玉米资源,引进大项目,不断加快玉米生物产业链条的培育、发展和延伸,玉米加工转化能力迅速提升。玉米加工产业正在由单一化开发利用转向综合化开发利用,由开放型短产业链向封闭型长产业链转变。
为做足资源转化和延伸加工的大文章,通辽市不断开发市场前景好、高附加值的下游产品,大力引进氨基酸、制药等精深加工项目,提升产业层次,增加资源型产业效益。同时,积极推行高端化、精细化、清洁化生产,促进产业延伸升级、低碳化成长,着力构建“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产业大循环”的循环发展新模式,玉米生物产业迅速做大做强。
    目前,通辽市实现了玉米生物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延伸玉米深加工产业链、提质增效为多年来全市工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依托玉米资源优势,2003年引进了梅花集团后,2005年引进山东玉王集团,进一步扩大玉米原粮转化规模;近年来引进建设了华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黄河龙生物工程公司、开药集团等重大项目,年综合转化玉米能力达到505万吨。形成130万吨淀粉、40万吨味精、20万吨氨基酸、10万吨葡萄糖酸钠、3万吨黄原胶、1万吨土霉素碱、5万吨硬葡萄糖淀粉脂、14万吨玉米胚芽油、120万吨复合肥等玉米生物产品的生产能力,玉米淀粉转化率达到60%。梅花生物公司的普鲁兰多糖、植物胶囊、海藻多糖突破了日本和欧美国家的技术垄断,内蒙古黄河龙生物工程技术公司3万吨黄原胶生产线位居亚洲之首,玉米生物产业市场话语权得到逐步提升。
    通辽市以创新驱动为跳板,将玉米的成果从抽屉里面拿出来,做课题,同时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开发新品种,玉米产业正在由单一化开发利用转向综合化开发利用、由开放型短产业链向封闭型长产业链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转变,闯出了加大科技创新、延伸产业链条、经济循环发展的新路子,引领着通辽市玉米生物科技产业逐步发展壮大。也正是这条发展的新路子,才使得引领者梅花生物科技、玉王生物科技等公司下定决心从“试水”转向深层次的“潜水”,用创新驱动的思维,壮大玉米生物科技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在玉米精深加工上做足了文章,让通辽市离国家重要的玉米生物产业基地目标越来越近。

【 纠 错 】 【加入收藏】【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