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中国科技界迎来盛事: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党的十九大后、在新时代条件下召开的首次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这一天,北疆内蒙古也收获喜讯:由内蒙古大唐国际再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和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多联产技术开发与产业示范项目”获得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我区企业和高校参与完成的项目也获得了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成果镌刻了内蒙古科技创新砥砺奋进的足印,表彰将新时代的使命担当再次激荡于科技工作者心中。
无愧时代 战略部署稳步推进
这是踏上新征程的时代要求——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这是来自审时度势的判断——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回首过去,内蒙古科技创新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展望未来,自治区科技创新工作挑战与机遇并存:一是与建设创新型内蒙古的要求相比,自治区综合创新能力依然薄弱。经济发展尚未完全转到依靠科技创新的轨道,建成创新型内蒙古任重道远。二是进入新时代,自治区主动适应、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更加需要科技创新支撑。
思路决定出路,出路决定命运。
自治区科技管理部门达成共识:工作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决守住发展、生态、民生底线,大力促进“五化”协同,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知识产权强区战略为主线,以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对外开放为动力,大力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为建成创新型内蒙古、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在前瞻设计中把握走向,在运筹推进中彰显担当。
内蒙古未来5年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赫然醒目:基本建成创新型内蒙古,高新技术产业取得集群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初具规模,若干领域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技术体系。建成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本土自主创新型企业、特色产业研发机构、开放型实验室、研究型大学、公益科研机构和现代化科普场馆,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比例显著提高,公民科学素质进入全国中等靠前先进水平,初步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格局。
以战略思维谋全局,以系统思维聚合力,以创新思维增活力,分项目标随之确立——
综合科技实力进入全国中等水平。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综合科技实力在全国的排位进入前20位。
科技创新体系日臻完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覆盖自治区优势学科专业和特色产业,形成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特色科技产业化基地,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成效。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取得突破。人才发展机制不断完善,建立以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创新人才评价机制。
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确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提高到0.85%;规模以上企业普遍建立研发机构,骨干企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1500家。
产业整体技术水平显著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超过1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40%。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以上。科技服务业快速发展,科技服务业产值超过2000亿元。高新技术领域、农牧业主体技术领域以及面向自治区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科学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关键技术集群突破。工业整体技术水平进入全国中等靠前位置,农牧业主体技术达到全国领先水平,生态、资源与环境科技水平保持全国先进,社会信息化水平达到全国先进,流通、交通、金融等服务业技术应用达到全国中等以上水平。
内蒙古向着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的创业和创新正在蓄势。
牢记使命 创新脚步行稳致远
创新不是喊口号,需要披荆斩棘的勇气,破釜沉舟的决心,扎实落地的措施。
如何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
自治区科技管理部门给出这样的战略谋划——
一是紧扣自治区“六大基地”“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两个屏障”建设和科技惠民等方面的技术瓶颈,重点实施实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科技创新人才平台载体建设“三大工程”,按照项目、人才、平台一体化建设原则,实现科研项目、资金投入、平台建设、成果收益分享以及各类奖励政策方面统筹安排。
二是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创新示范体系。依托内蒙古,联合北方其他省、自治区建设国家荒漠化防治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形成面向市场的荒漠化防治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打造我国北方荒漠化防治科技示范带。推进包头国家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建设,形成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典型模式。在呼伦贝尔、科尔沁、浑善达克、库布其、乌兰布和等典型生态类型区,建设8个左右生态产业创新示范区。
三是积极培育创新主体。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方案,建立现代科研院所管理机制;加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支持力度,提高高等院校科研创新能力;开展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实施新一轮企业技术创新工程;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实现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翻番。健全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培育发展科技服务业。落实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引进培养各类创新人才。发展各具特色的众创空间和星创天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科技协同创新基金与金融机构的联系互动,建立科技金融助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长效机制。
四是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关于财政科技项目经费管理改革政策意见,深入推进科技经费“放管服”改革,转变科技经费监管方式,在事中、事后监督检查的基础上,强化事前咨询服务,开展事前培训和经费使用纠偏和引导,从根源上帮助科研人员和项目承担单位规范使用科技经费,提高科技经费使用效益。建立完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加快建立完善以财政科技投入为引导,以企业投入为主体,以银行信贷和风险投资等金融资本为支撑,以民间投资为补充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有力保障。
五是构筑科技开放合作新格局。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科技合作。集成并充分利用国内科技资源,全面深化对内科技开放与区域科技合作,切实提高合作实效。建立健全军民融合的创新体系,完善军民融合科技项目实施机制。
六是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建立呼包鄂协同发展机制,建成呼包鄂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区域创新高地;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开展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完善知识产权政策法规体系;加强科研条件建设,建立完善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开放共享机制,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回望昨天,一路风雨兼程。未来征途,还需夙兴夜寐。
踏上新征程,内蒙古一个个创新驱动发展的生动实践正在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实干中激情呈现,演绎“走进前列”的时代传奇。
【 纠 错 】 【加入收藏】【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