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科技创新工作情况汇报——通辽市科学技术局
发布日期:2018/7/20 9:41:29
查看次数:
【字体:

   2017年以来,通辽市科技系统在自治区科技厅、通辽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扎实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精心谋划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积极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实施关键领域科技攻关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拓展科技合作空间,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为我市转型发展、率先发展、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聚焦创新驱动发展,稳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

   一是着眼于科技创新助推全市支柱产业发展和县域经济发展,大力推进优质玉米、肉牛、红干椒、荞麦、新型煤化工、科尔沁沙地治理、沙产业及大数据技术应用等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攻关,增强了地区发展核心竞争力;

   二是健全政策法规、完善配套政策。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通辽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更加高效的科技创新体系和更加合理的区域创新体系;

   三是深入推进人才强市战略。聘请王国栋等21名院士专家为通辽市科技顾问。2017年我市有106人被自治区选派成为“三区”人才,支援地方发展。2018年引进我市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建设所需的“高精尖缺”人才,引进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国家“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全日制本科生583人。同时,积极申请设立科技创新基金和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吸引国内外科技创新团队或人才在我市创新创业、转化科技成果。

(二)推进技术创新,强化创新供给和支撑引领。一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按照通辽市贯彻落实“五个结合”打造全产业链推进重点项目建设部署,围绕绿色生态农牧业、玉米生物、新材料、肉牛、现代蒙医药、煤化工(乙二醇)、沙产业、会展业、文化旅游产业等九大重点产业,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增强关键领域、重点行业技术创新能力。2017年,共争取到自治区及国家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3项,实施市本级科技计划项目29项。科技项目带动了企业创新,取得了一批重大的技术突破;二是加强创新平台载体建设。2017年,我市新建自治区级众创空间试点4家,自治区级众创空间试点培育3家。新建自治区级“星创天地”试点8家,自治区级“星创天地”试点培育6家。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4家。建成企业研发中心23家。2017年新建“内蒙古东晟轻量化新材料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全市累计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11家。三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断强化。2017年,全市专利申请量599件,发明专利申请量175件,专利授权量319件,发明专利授权量31件。截至目前,全市有效发明专利232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0.73件。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工作扎实开展,共认定登记技术合同10项,技术合同交易额19440万元。我市在打击假冒专利产品案件和调处专利纠纷案件方面均位列全区第一。通辽五中、通辽一中分别被认定为国家级和自治区级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试点学校。金玛(通辽)硼材料有限公司被认定为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三)集聚创新资源,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一是通辽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发展能力稳步提升,园区功能进一步拓展,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围绕玉米、肉牛、沙地林草三个主导产业发展持续实施科技攻关,促进了全市现代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全市现代农牧业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二是深化科技交流合作开创新局面。加强了与清华大学、吉林大学、内蒙古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等高校的校地合作。年初以来,我市先后与清华大学、吉林大学签署了深化合作协议,我市26家企业与清华大学对接科技合作项目34个,建成了吉林大学通辽技术转移中心。我市科研机构、企业和市直部门与吉林大学有关学院、部门签署合作项目11个。近期,市科技局联合北京市科委成功举办了“通辽市现代农牧业科技创新创业服务行动培训班”,通辽市近40家涉农企业参加了座谈会,并在我局的倡议下拟成立“通辽市现代农业科技产业联盟”,得到与会企业家的积极响应。联合北京市科委在京举办了京蒙(通辽)科技合作及扶贫协作对接会,北京、通辽两地近140多名涉农企业及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农学院、北京农林科学院等院校专家参加了对接会,在农牧业科技项目、科技合作、科技人才引进、科技助推脱贫攻坚等方面达成合作意向10余项,并签署了合作协议,实现了市内外科技创新资源的高效整合。

(四)实施科技惠民工程,为助力脱贫攻坚提供科技支撑。

   围绕全市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社会民生需求,实施惠民工程,让科技进步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一是重点推进生态环保、医疗卫生与人口健康等民生领域的科技创新,实施科尔沁沙地治理、林业生态技术集成应用、地方病先进诊疗技术开发等科技项目,有效提升了全市科技服务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全民健康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深入开展科技专项精准扶贫。围绕我市贫困地区开展产业技术支撑、科技扶贫示范、科技人才支撑、科技信息支撑四大行动,实施精准扶贫项目7个,示范推广农牧业新品种、新技术11项。2018年,在奈曼旗治安镇大包力皋村实施了“树莓产业园精准扶贫示范项目”。2017年立项的农业科技项目中,科技扶贫项目占24%。

   三是送科技下乡,服务“三农”。2017年以来送科技下乡15次,共举办各类科技培训80余期,受训人数达7000余人(次),发放宣传手册1万余册。选派近300名科技特派员和“三区”人才,进村入户开展科技扶贫服务。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全市创新驱动发展合力尚未形成。对科技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认识还不到位,创新环境氛围营造还不够,协同创新能力不强;

   二是科技创新发展的活力尚未得到充分激发。由于资金、技术等要素制约,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尚未建立,全社会科技投入和创新活力不足,无论是财政科技投入还是全社会研发投入,都不能适应我市创新发展的新要求;

   三是科技人才匮乏制约瓶颈明显。全市科技队伍总量不足,企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创新性、领军型人才紧缺,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人才匮乏,人才分布不平衡,与我市主导产业匹配度不高;

   四是科技服务体系不完善,管理服务能力较弱。基层科技服务职能弱化,科技孵化和科技金融服务机构少、专业化程度低,科技服务管理水平不高,带动产业发展能力不足;

   五是基层科技力量过于薄弱,特别是旗县科技局撤并问题突出。全市9个旗县市区已有5个旗县区科技局撤并到教育、经信等部门,已撤并或取消的科技局在机构和职能发挥上处于两难的境地,基层抓手作用难以发挥,县域科技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三、意见和建议

(一)关于恢复旗县一级科技局建制。

   鉴于旗县一级科技局撤并实际,建议恢复旗县一级科技局建制,使科技政策的贯彻落实实现基层全覆盖。

(二)关于自治区级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及储备工作。目前,自治区级科技计划项目储备网上申报系统缺少地市级科技局审核环节,没有设置相关功能,不便于盟市科技局掌握本地区科技计划项目储备情况。请求自治区科技厅在网上申报系统中增加盟市科技局审核功能,利于盟市科技局掌握项目储备申报情况,确保申报项目的真实性,同时考察申报项目是否符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科技发展规划、战略布局的需要,最大程度地发挥科技项目带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今后工作中,我们将大力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部署一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科技攻关项目、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建设一批创新平台载体,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是持续开展科技攻关,主攻铝及新材料产业科技攻关、玉米产业科技攻关、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科技攻关、蒙医蒙药科技攻关等重点产业技术创新。

   二是加大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力度。推进内蒙古东部科学技术产权交易中心建设,推广转化一批专利技术,培育中介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创新成果转移转化,举办“2018·中国通辽首届科学技术成果转移推介大会”,进一步提升地区产业、企业创新能力。

   三是以内蒙古通辽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为引领,带动各旗县市区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和特色科技产业化基地提档升级。

   四是推动工业园区提质升级。推动霍林河工业园区、科尔沁工业园区加强基础工作,建成自治区高新技术开发区。

   五是建设一批众创空间,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六是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培养和集聚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举办2018“创新通辽 科技先行”专家论坛,发挥通辽本土科技领军人才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七是加强平台载体建设。加大院士工作站、自治区新型工研院等公共创新平台的建设力度,推动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普遍建立研发机构。

   八是加强科技合作交流。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支持我市的高校、科研院所及有条件的大企业与沿线国家或地区加强科技联合攻关和人才联合培养。积极推进与吉林大学、中科院、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大学等院校的工作联系,促进高校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有效对接。


 

【 纠 错 】 【加入收藏】【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