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里,科技专家一茬接一茬地“传经送宝”;校园里,师生们积极开展科普活动。在通辽,庭院摇身一变成为科技园,产业一个接一个遍地开花……
近年来,市老科协紧紧抓住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三农”服务这条主线,团结引领广大离退休科技工作者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助推城市转型发展,助力精准脱贫,谱写了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精彩篇章。
精准对接 用技术增效益助脱贫
在科左后旗,原本荒芜的庭院,如今变成了一个个集养殖、青贮、庭院蔬菜为一体的复合型科技园,以养促种、种养结合、自给自足、绿色环保的经济模式,改变了少数民族地区不种菜的传统习惯,成为后旗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之一。该旗老干部局扶贫点海鲁吐镇查干胡硕嘎查共有184户农牧民,其中贫困户96户,今年,通过旗委、旗政府扶持和旗老科协帮助,家家种青贮、养黄牛、庭院种蔬菜,户户发展复合型庭院经济、增加收入,预计到年底,96户贫困户将全部实现脱贫。
该旗共建设117个复合型庭院蔬菜科技园,实现12个乡镇蔬菜科技园全覆盖。旗老科协算了一笔账:如果全旗20万农村牧区少数民族群众都吃上了自己种植的蔬菜,以一年人均消费500元计算,就是1亿元。
今年,全市老科协共建设各类科技园460多个,科技园内引进试验种植新品种达200余种,各品种、技术都带来显著经济效益。
产业铺路 带就业激内力攻脱贫
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关键。以小科技园为技术试验和示范的载体,有效扩大产业规模带动就业、促进扶贫是老科协助力精准扶贫的又一重要措施。
奈曼旗三牛犇泰公司是在青贮玉米科技园试验示范基础上,不断扩大并拉动扶贫的地方龙头企业。该公司动员周边贫困户种植全株青贮玉米,为他们提供技术,全部签订回收合同,今年青贮玉米种植面积已超过3000亩。公司优先为贫困户提供岗位,对接两镇建档立卡贫困家庭773户,一年多来,带领贫困户增收319.2万元,贫困人口人均增收2100元。
科左中旗敖包苏木五家村众旺兴农合作社是由老科协会员李显光带动、组建的合作社。2016年,李显光在旗、镇老科协的帮助下,建设绿色干菜科技园,取得良好效益,同时成立合作社,与农民签订鲜菜回收合同,免费为农户提供菜籽、有机肥、地膜等,回收后统一加工、包装、并注册商标。今年,李显光又承包流转土地130亩发展农业扶贫产业园,实现14户贫困户入股分红、6名贫困人口打工脱贫。
库伦旗水泉乡老科协以扶贫产业项目为重点,谋划设置小科技园,重点在食用菌、牛羊养殖、蔬菜大棚、石磨豆腐等重点产业上做文章,通过科技园示范带动146户建档立卡户稳步脱贫。
在老科技工作者的带动下,一些前景好、技术成熟、规模较大的科技园成立了专业合作社或者公司,形成了“科技园+农户+合作社+公司”产供销科技服务一条龙模式,有效助力精准脱贫。
不忘初心 讲奉献乐服务造福百姓
近年来,一些基层的老科技工作者,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在科技园建设的最前线,始终跟进科技园的种植、田间管理、收获、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农牧民随叫随到,农忙在田间,农闲入户培训,提供面对面、手把手的科技服务。
查金台牧场老科协会长王连生,30多年来致力于饲草料品种的研究,参加国际国内专业研讨会7次,多次获得全盟、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他培育的野生草芦人工驯化获国家专利,填补了国家空白。草食兼用杂交野大豆S001、S002通过自治区审定,在内蒙古东部地区推广,现正在培育野杂交大豆新品系100多个,他的试验基地是内蒙古农大博士生、研究生实践基地。老科技工作者希金、房忠礼、王世荣、刘传义、王跃春等常年奔波在一线,始终以强烈的责任感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着作用,成为了贫困户的知心人、脱贫致富的领路人。
建设一园,管理一片,带动一方,顺势而为,借势而兴,乘势而上,小科技园建设和科技服务助力脱贫,为老科技工作者发挥余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舞台。老科技工作者们说,要继续发挥余热,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为更多百姓造福。
【 纠 错 】 【加入收藏】【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