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科学风尚 传承奋斗精神
发布日期:2019/8/1 10:42:40
查看次数:
【字体:

   近日,在呼和浩特召开的全区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一大批20152018年度为自治区科技创新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受到了表彰。长期以来,我区广大科技工作者无私奉献、顽强拼搏,为促进内蒙古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让我们跟随6位获奖代表不断创新、努力奋斗的足迹,去感受内蒙古科技创新、活力迸发的崭新局面。

 

   攀登“极端制造”新高峰

 

   2017年度自治区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获得者

 

   雷丙旺

 

   雷丙旺是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中国兵器首席科学家,他先后组织和参加了十几项军民品科研项目的研制工作,取得了显著技术成果。

 

   雷丙旺作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及工艺研究”的课题组长,他带领清华大学等国内20余家单位组成的课题组,向极端制造发起挑战,成功攻克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挤压工艺和重型挤压装备的设计、制造两大技术难题,仅用3年时间就完成国外同类设备7年的工作量。3年时间里,他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从白天到黑夜,从深夜到黎明,时刻都在对“极端制造技术”进行探索。开发制造出当时世界最大的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铸就万吨级装备制造的中国奇迹,打破国外垄断,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

 

   “360项目”自2010年投产以来,生产高端大口径厚壁管材20万吨左右,技术水平达到了世界先进,实现销售收入40亿元,已应用于国内近百台亚临界、超临界和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的四大管道,是“中国制造2025”强基工程的中标产品,是国家能源局确定的国产化示范产品,并实现在航空航天、海洋工程、一带一路等重大工程的应用突破,每年为国家节约资金40亿元,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成套装备与工艺技术研发及产业化”于201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8年获得有“中国工业奥斯卡”之美誉的“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

 

   面对360项目”成功带来的巨大喜悦,雷丙旺保持冷静,他深知只有依靠科技创新,不断深挖挤压工艺,不断拓展挤压的材料品种,才能让大压机在高端难变形合金材料领域“大显神通”,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在接下来的几年中,雷丙旺围绕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以国产P92钢管在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电站四大管道的应用突破为基础,带领团队走上了一条新工艺、新产品创新之路。

 

   为稀土事业坚守30

 

   2017年度自治区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获得者

 

   李梅

 

   李梅是内蒙古科技大学轻稀土资源绿色提取与高效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内蒙古自治区科协副主席、中国稀土学会常务理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稀土专家。她还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首批国家万人计划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带头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三八红旗手。

 

   30年来,李梅一直致力于稀土及伴生资源的清洁提取与高效利用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支撑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973前期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40余项,在稀土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她开发了一套可同时高效提取稀土及伴生元素的选冶一体化新技术,将造成污染的元凶氟、磷、钍作为产品回收,将精矿品位提高到65%,回收率提高了15%,使精矿中的杂质、脉石减少了70%,实现了冶炼工艺的源头减排70%以上,并实现了高品位稀土精矿的产业化推广。

 

   针对白云鄂博尾矿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问题,李梅通过工艺矿物学研究摸清了尾矿中各种资源的存在形式,首次发现了钪的独立矿物——水磷钪石,开发了一套源头创新的白云鄂博尾矿资源选冶一体化全回收全利用新技术集成。该技术可以得到60%稀土精矿、萤石精矿、氧化钪等10种产品,将白云鄂博尾矿资源变废为宝。

 

   针对轻稀土资源过剩等问题,她开发了一系列铈基稀土化合物及稀土功能材料等新产品的制备技术,提高稀土产品的附加值。

 

   她在稀土领域获得国家重大科技攻关成果奖1项,内蒙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内蒙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冶金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已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0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主编出版学术著作2部。

 

   和水打了一辈子交道

 

   2017年度自治区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获得者

 

   程满金

 

   程满金教授,曾任内蒙古自治区水利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水利学会雨水利用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学会副秘书长。作为自治区水利科研的领军人物,程满金和水打了一辈子交道。40年来,他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及省部级科研与推广项目30余项,带领科研团队取得了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

 

   程满金主(参)编30项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主要包括农牧业大型喷灌与滴灌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渠道衬砌防渗技术,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和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等,这些标准的制定为我国水利工程设计、建设与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他首次在我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中引进聚苯乙烯保温材料,通过系统研究提出了不同级别骨干渠道、渠道走向与部位适宜的保温板铺设厚度,解决了渠道衬砌冻胀破坏的关键技术难题,大大提高了工程使用寿命,这一创新成果已在我国北方地区大中型灌区渠道防渗工程推广1600公里;系统研究了10项主要作物高效节水优化灌溉制度,为农牧业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规划设计与灌溉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程满金首次提出了我区岭东南薄土层地区水稻田防渗技术集成模式与节水灌溉模式,亩节水30%70%,水稻单产提高60kg130kg/亩,增产10%30%,将漏水田改造成渗漏适中的爽水田,为我区东部高寒地区水稻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他创建了北方半干旱地区集雨补灌旱作节水农业技术集成总体模式和庭院集雨经济型、集雨生态畜牧型、集雨高效种植型3种集雨生产发展模式,充实和丰富了我国集雨补灌旱作节水农业的理论和技术体系。

 

   程满金主持完成的多项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这些成果已在自治区农牧业节水灌溉工程中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节水、增产、增收效果和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效益,为科技兴区和确保我区粮食安全与水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内蒙古核医学科领域拓荒者

 

   2015年度中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获得者

 

   王雪梅

 

   王雪梅,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内蒙古医科大学核医学科主任,主要从事核医学的诊断和治疗,擅长心血管系统、肿瘤疾病及神经系统疾病的PET/CT的诊断及甲状腺疾病、骨转移肿瘤的核素治疗。

 

   2005年,王雪梅作为优秀博士研究生,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她本可以选择留在北京、上海及广州等发达地区的大医院,但她得知内蒙古引进了首台PET/CT,却没有懂专业的人才时,毅然决定回到家乡,筹备了自治区第一个PET/CT中心。她带领团队应用分子影像学对肿瘤微环境进行研究,提出并证明了反“War-burg”理论,补充了诺贝尔奖获得者Warburg理论的不足,文章发表在本专业最高学术水平美国核医学杂志(JNM)上并被评选为2016Alavi-Mandell 杰出论文奖。

 

   近5年,王雪梅完成碳—11标记的N—甲基多巴胺的合成和临床研究,获国家专利2项,申请国家自然基金2项,为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疗效观察及预后提供科学依据;“心肌灌注/代谢显像评价冠心病及受损心肌干细胞移植后心肌修复能力”成为影像学动态评估移植细胞有效手段,是再生医学研究的热点,获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二等奖;“动态的肺灌注显像对肺动脉高压的定量分析”研究打破了传统的 99mTcMAA规定通过时间—放射性计数曲线来反映肺动脉压力变化情况,获2011年内蒙古自治区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8FFDG联合18FFLTPET/CT显像对肺结节鉴别诊断”的研究获内蒙古自治区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及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PET/CT对顽固性癫痫病灶定位价值的研究,获内蒙古自治区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及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

 

   王雪梅主持了国家自然基金3项、科技部项目1项、主持自治区重点及重大科研项目6项、主持省厅级科研项目2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7项,被评选为内蒙古自治区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自治区优秀研究生导师,入选自治区“草原英才”。

 

   甜菜产业领域的首席科学家

 

   2018年度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白晨

 

   白晨,1983年从内蒙古农业大学毕业,进入自治区农科院后,30多年来从没有离开过农业生产科研的第一线。

 

   大学毕业后,他便一头扎进了对甜菜的科研中。他与团队共同完成的《基于全程机械化的甜菜新品种引育及节本增效综合栽培模式的研发与推广》课题,针对我国北方,特别是我区上世纪90年代因甜菜生产中丛根病危害,单产和含糖大幅下降,以及没有单芽种、适宜的农机具和配套农艺技术生产成本高、效益差,导致整个甜菜产业失去优势和整体萎缩的现状,组织开展了单芽抗丛根病育种,按照国家基于食糖基本自给的战略需求,系统开展了甜菜新品种引育和全程机械化节本增效综合栽培模式的研发与推广。

 

   课题组经过10多年的系统研发,首次选育出遗传单芽抗丛根病雄性不育系3套、育成单芽抗丛根病杂交种3个,填补了国内空白;首次提出做大做强中国甜菜产业发展的技术路径;首次研究提出了凉冷区域甜菜高产高糖高效栽培机理和栽培技术,并研制出甜菜苗床肥、专用复合肥和增产增糖生理调控剂;首次将分子生物学方法引入甜菜褐班病和丛根病鉴定防控上,研究提出高效的病害防控技术;首次系统研究提出采用机械化纸筒育苗移栽、地膜覆盖、膜下滴灌干播湿出等方法,解决了甜菜种植向凉冷地区转移的技术难题。

 

   10年期间,课题组获批授权专利4项,制定发行标准5项,发表论文45篇,出版专著7部,撰写各类技术手册16种;首次系统收集甜菜产业18个方面基础数据,并构建了可查询信息平台和专家系统,为种植户进行远程咨询与指导和政府决策提供了依据。目前,区内甜菜种植应用的技术80%来自这个团队,甜菜亩单产达3.2吨,单产和种植面积分别较2010年提高52%和增长5倍以上。20152017年区内推广本成果约326万亩,占总播面积的80% 以上,膜下滴灌较大水漫灌节水约35%,机械起收率由25%提高到了75%,新增社会效益近14亿元。

 

   情迷雷达 初心不改

 

   2018年度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黄平平

 

   黄平平,现任内蒙古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自治区雷达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主任、雷达技术研究所所长、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带头人。

 

   20109月,他从中国科学院博士毕业后,放弃北京优越的工作平台,毅然来到内蒙古工业大学工作,全心全意投入到自治区雷达技术科研工作中。他从生态安全、生产安全和国防安全角度,围绕自治区雷达领域平台打造、产业创业作了大量开创性工作:建立自治区第一个雷达信号处理与微波遥感应用研究团队;2014年,主持成立学校雷达技术研究所;2015年,获批自治区雷达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

 

   为系统性开展雷达遥感草原监测技术研究,他和团队成员一起深入内蒙古草原,完成了大量实地实验及数据采集工作。同时,还开展了黄河冰凌监测、草原积雪制图与厚度反演、地面沉降监测等定量雷达遥感研究。相关研究成果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国环境遥感应用突出贡献奖等多项奖励。针对自治区露天矿区的重大安全隐患,他牵头开展了露天矿山边坡安全监测雷达研究,突破了雷达系统设计与数据处理等多项关键技术,研制了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地基微变监测雷达系统。研究成果多次在国家重大地质灾害救援和企业安全生产监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荣获2017中国创业创新博览会“双创好项目(信息技术类)”。

 

   他和团队共同完成的《高分宽测新体制SAR信号处理理论与方法》项目,共发表论文28篇,其中SCI收录19篇,EI论文8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8项;获得IET国际会议优秀论文奖和第三届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年会青年创新基金奖;相关成果在多个国家级科研单位的星载/机载SAR系统中得到验证和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从中科院到内蒙古,从1个人到1支团队,从零起点到特色方向国内领先,黄平平始终不忘共产党员的初心与责任,他用执著、坚守、努力与奋斗践行着自己对科学事业的坚持。

 

【 纠 错 】 【加入收藏】【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