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代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在我区落地转化
发布日期:2019/11/29 9:37:17
查看次数:
【字体:

    1127日,中为能源鄂尔多斯唐家会矿区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工业化示范项目成功投产仪式在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举行,标志着第四代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在我区落地转化。

 

    自治区科技厅厅长孙俊青、自治区能源局局长李理、鄂尔多斯市副书记、市长斯琴毕力格等领导同志出席投产仪式。


地下气化采煤技术被称为“第二代采煤方法”,其原理是将处于地下的煤炭进行有控制地燃烧,通过化学作用从而产生可燃气体,实现能源转化的过程。和传统物理采煤方法相比,该工艺无需任何工作人员进入地下,就可将地下煤炭资源转化为工业燃气和化工合成原料气,具有运行成本低、安全性好、资源利用率高、利于生态保护等明显优势。特别是对于煤化程度低、埋藏深、不易开采储存运输的褐煤资源来说,无疑是最佳的技术选择。


 

    我区褐煤资源储量巨大,占全国褐煤资源储量的77%。“十二五”以来,自治区科技厅将地下采煤气化技术作为建设新型化工基地的重点科技攻关工程,先后列入 “十二五”“十三五”《自治区科技创新规划》和《内蒙古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纲要>实施方案》,以财政科技项目资金为引导,支持和鼓励掌握相关技术的创新主体来我区进行技术试验和成果转化。并先期引进新奥集团在乌兰察布市开展了“无井式煤炭地下气化”试验,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创新性研究成果。然而,受相关技术局限性和产量稳定性、生产成本等因素制约,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在我区迟迟没有实质性突破。

 

    2018年,华邦控股集团旗下中为(上海)能源技术有限公司(简称“中为能源”)携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第四代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在鄂尔多斯唐家会矿区投资建设“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工业化示范项目”,当年就获得了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支持。

 

    该项目采用第四代煤炭地下气化高温、高压、纯氧化技术,利用独创的地下点火控制设备和多种气化炉炉型设计与工艺,解决了气化炉生产过程中的产量和质量的稳定性问题。同时,项目利用先进的水平定向钻井技术和成井、固井技术,最大限度的延长了单个气化炉的生产寿命(平均生产寿命达到58年以上),和前几代技术相比,大大降低了投资成本和合成气产品的单位成本,解决了工业化推广的经济可行性难题。

 

    该项目于2019 10 月份顺利点火投产,到目前为止已稳定运行1 个多月,各项指标均达到了设计要求,证明了第四代煤炭地下气化技术成熟稳定、安全高效,处于当今世界领先水平,具备了大规模工业化推广的基础。

 

    据华邦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中为能源董事长苏如春介绍,项目的实施过程创造了1个世界唯一”、“5个世界首次”和“6个中国第一”。其中,“1个世界唯一”是指:该项目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在运行的可实现实时自动化监控、在线分析,采用纯氧气化,多功能注入井和高温产品井技术,能连续、稳定生产的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工业化示范项目;“5个世界首次”是指:该项目在世界上首次采用“实时”地下气化炉工艺监控系统,首次采用“安全可控”地下点火和供氧系统,首次采用“多通道、多功能”注入井和产品井系统,首次采用“连续生产”高温产品井系统,首次采用“实时”地下环境监测系统;“6个中国第一”是指:该项目是中国第一个“最深煤层的” 煤炭地下气化项目,创造了中国第一个“长通道”地下水平对接气化炉、第一个“工业化规模” 的煤炭地下气化多功能连续油管撬装系统、第一个“模块化”煤焦油固液分离和循环系统、第一个“工业化规模”的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工艺控制系统,是我国第一个长期、连续、稳定、可控、纯氧气化、安全、高效、低成本、绿色环保、可大规模工业化推广复制的项目。

 

   “该项目的成功投产,将为后期大规模工业化推广提供完备的技术参数,初步测算,本项目生产效益比同规模地面煤制气项目效益增加50%以上。” 华邦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中为能源董事长苏如春表示,下一步,项目将继续和相关单位合作,计划优先在鄂尔多斯市范围内,利用经过示范项目验证、成熟稳定的第四代煤炭地下气化技术,投资约200 亿元人民币建设年产40 亿立方米的合成天然气项目,为内蒙古煤炭能源利用的转型升级,为中国能源战略安全及绿色环保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自治区科技信息研究院科技宣传中心)

 

【 纠 错 】 【加入收藏】【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