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下乡 人才下沉 助力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
发布日期:2020/3/11 9:50:03
查看次数:
【字体:

      推进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重心下移”,助力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是内蒙古农牧业科技创新工作中的一大重点任务。随着科技服务队伍的不断壮大和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带动了更多科技创新资源向贫困地区流动。科技特派员、“三区”科技人才、星创天地或作为农牧业科技的传播者,或作为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头羊,或作为乡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在引领广大农牧民依靠科技发展生产的同时,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科特派”成脱贫攻坚有生力量

      “我的技术来自农田,要还给农民,还给土地,只要能做得动,我就不会停下创新的脚步。依托冷凉蔬菜院士工作站,我们团队针对病虫害防治难题开展科研攻关,实现了用生态制剂高效、快速防治病虫害的效果,现在我最关心、为之付出努力最多的就是如何将这一技术成果进一步推向全国,让更多的农民受益。”2019年获科技部通报表扬的科技特派员关慧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随着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在促进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提升贫困人员自身脱贫能力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涌现出了关慧明、陈申宽、呼和浩特市科技特派员团队、乌兰察布市科技特派员团队等一大批优秀典型。

      为提高科技特派员的组织化程度,2019年自治区科技厅在县域引导建设了43家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其中在贫困旗县的有22家,促进了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牧区开展科技服务。

      据统计,目前全区科技特派员已达4600多人,累计实施科技开发项目400余项,推广新技术1000余项,创办企业400多家,成立专业合作社700多个,向贫困村选派科技特派员1900多人,服务贫困村达2600多个,科技特派员已经成为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一支有生力量。

“星创天地”创出精品名片

      新冠肺炎爆发以来,呼和浩特科技特派员优质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的工作人员比以往更加繁忙,之前的线下店面直销几乎全部转为线上销售。“因为处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大家对于新鲜农产品配送到家的需求特别大,所以网店一段时间持续出现了爆单的情况。我们工作人员加班加点,及时调运品种齐全的农副产品,做好消毒工作,打包配送。”呼和浩特科技特派员优质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网上商城—“科农优品”工作人员、科技特派员朱林飞介绍说。

       科创中心·星创天地负责人张建中介绍:“我们展销中心所销售的农产品全都是呼和浩特市科技特派员自己种植和生产的,实现了优质地产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的无缝连接。销售过程中既简化了农产品的交易环节、降低了流通成本,又能让市民以更优惠的价格购买到优质、绿色、安全、地产的农副产品。尤其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菜品可以配送上门,极大地方便了广大市民。”

      科创中心·星创天地2018年备案为国家级星创天地,如今,该星创天地运营的展示展销中心以其独树一帜的线下服务已经成为首府对外宣传交流农牧业科技成果的精品名片。

      据了解,为强化“星创天地”建设,为农村牧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低成本、专业化、便利化、信息化的服务,2019年,自治区科技厅依托星创天地在赤峰市、乌兰察布市和兴安盟等贫困旗县分布较多的盟市召开了星创天地年会、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对接会、科技助推深度贫困地区创新创业培训班等活动,培训创新创业人才260余人,引导科技创新资源向贫困地区流动。截止目前,自治区备案的星创天地达164家,其中科技部备案的达到55家。

“三区”科技人才助力乡村振兴

      在赤峰宁城县,“三区”科技人才侯水生与鸭为伴,向数据要成果,他带领科研团队和“塞飞亚”育种人员共同培育出了我国首个具有民族自主知识产权的“中畜草原白羽肉鸭配套系”,打破了国外白羽肉鸭对我国肉鸭种鸭市场的长期垄断。

       生产实践证明:“草原鸭”的商品代生产性能优秀,生长速度快,料肉比低,全净膛率高,饲料效率、抗病力、产绒率明显好于国外其他品种。养殖户饲养“草原鸭”比饲养国外肉鸭配套系提高净利5%以上。该品种的大范围推广应用让更多的贫困户通过养殖“草原鸭”实现了增收脱贫致富。

      目前,侯水生带领科研团队正与“塞飞亚”开展新一轮合作——抗3型鸭肝病毒的鸭专门化品系的选育,这一项目开启了中国白羽肉鸭抗病育种之路,将为我国水禽育种开辟新篇章,也将为地方经济发展和当地百姓增收致富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侯水生只是全区众多“三区”科技人才中的一员。2019年,全区共选派“三区”科技人员873人,举办 “三区”科技人才培训班6期,培训乡土骨干人员275人次。据统计,“三区”科技人员共服务种养殖合作社等机构400多个,引进新品种400多种,推广新技术300多项,为推动“三区”受援旗县发展农牧业产业、脱贫致富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12396”畅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

      新冠肺炎防控期间,巴彦淖尔市12396蒙文版APP服务群里一位牧民朋友反映她家的羊羔接二连三的发生病症,通过平台畜牧专家刘银德查看诊断后,给出详细的解决方案,使牧民患病羊羔得到及时救治。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草莓种植户周俊表通过12396科技服务热线寻求草莓滞销解决办法,平台专家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研究员姜伟对接解答,并通过“呼和浩特科特派微”信公众号推出《疫情期间呼和浩特草莓销售情况及建议》、《疫情期间草莓生产中注意的几个环节》两期微课堂,为和周俊表遇到同样问题的其他草莓种植户们排忧解难。

      在“12396”移动信息服务平台,农牧林各领域的受聘专家,通过“互联网+”实现了线上线下互动服务,有效推动了农牧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的解决。线上,农牧民通过文字、图片描述问题,专家能及时、方便的提供解决方案;线下,主要解决集中爆发的病虫害及需现场确诊的疑难问题。

      据了解,内蒙古“星火科技12396”移动信息服务平台已引进、储备实用科技成果1000多项,农牧民用户累计达到了10万人次以上,通过平台专家答疑700多条,有效畅通了农牧民与科技人员的联系。目前,已实现12个盟市信息共享、服务一体,平台上共吸纳服务基层和农牧民的专业技术人员3000多人。

      为了引导支持基层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强化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工作,围绕科技特派员、星创天地、科技人才培训、12396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京蒙技术转移工作站等抓手,科技厅目前已支持助力兴安盟突泉县三阳牧业星创天地、商都县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等基层科技服务项目78项,支持经费2119万元。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农村科技处处长莫日根介绍:“下一步,自治区科技厅将按照自治区关于突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的要求,继续支持引导各类科技要素向基层倾斜。通过引导支持农牧业创新平台载体建设、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和 “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等方式,提升农牧业创新创业水平,鼓励支持以多种形式示范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促进农村牧区富民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提高基层科技服务和创新创业带动覆盖面,为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应有的力量。”

 

(农村科技处)

【 纠 错 】 【加入收藏】【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