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退牧还草、禁牧舍饲等恢复草地生态政策的实施,内蒙古、新疆等以放牧为主地区的饲养模式,已由传统的天然放牧或放牧补饲的饲养方式逐渐转变为舍饲或舍饲与放牧(季节性)相结合的饲养管理模式。这种转变也同时带来了饲养管理技术、疫病防治技术等方面的问题,尤其是不同饲养条件下羊肉的食用品质发生了很大变化。
由内蒙古农业大学与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共同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放牧与圈养对羊肉品质影响机制和调控技术的研究”发现,通过对圈养羊进行科学的营养调控、肠道菌群干预和活动量管理,不仅可以提高养殖的生长速度,还能显著改善羊肉的感官品质、风味组成。
该项目主要研究了饲养管理条件对不同品种羊肉理化性质、食用品质和感官特性的影响以及发生机制,探讨了通过改变羊的饲养水平(成分和水平)和管理条件(运动、温湿度控制)改善舍饲羊的肉用品质,从而提高养羊的经济,项目的实施为国家退牧还草、禁牧舍饲政策提供技术支持,从技术层面为国家生态战略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
据项目负责人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靳烨介绍,项目选择内蒙古不同地区(巴彦淖尔、锡林郭勒、呼伦贝尔、乌兰察布等)的8个具有代表性的牧场作为研究基地,确定了800只规模的实验羊群,进行了放牧和人工圈养补饲对羊肉品质影响的研究。项目共屠宰了216只苏尼特羊、99只巴美肉羊、20只呼伦贝尔羊、20只短尾羊、20只杜湖杂交羊和72只乌拉特山羊进行了不同饲养条件(天然放牧、放牧+补饲、圈养、圈养+运动)下羊屠宰性能、肉用品质和风味组成发生变化的研究。利用代谢组学测定了不同饲养管理下的苏尼特羊瘤胃液与血液的代谢物,研究了不同条件下羊肉风味的形成机制;分析了不同饲养方式下羊肉的风味调控基因,从分子水平上揭示了羊肉风味的形成机制。最后通过在日粮中添加亚麻籽、乳酸菌和提高运动量进行对羊只生长、羊肉风味、胃肠道菌群、脂肪酸代谢、肌纤维组织学特性等的调控,从而达到改善圈养羊肉品质的目的。研究表明,通过对圈养羊进行科学的营养调控、肠道菌群干预和活动量管理可以提高羊的生长速度、显著改善羊肉的感官品质、风味组成。项目的实施实现了内蒙古草原羊圈养后与传统放牧条件下,羊肉品质的基本同质化,养羊经济效益提高5-10%,产生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内蒙古农业大学)
【 纠 错 】 【加入收藏】【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