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生物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内蒙古生物院)自2015年以来,积极响应党中央脱贫攻坚的重大决策部署,统筹本院科研力量以及全区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产业资源,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先导,引导贫困地区合理开发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努力提高贫困农牧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实现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走出了一条科技扶贫、精准脱贫的新路子,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聚焦产业发展瓶颈
以科技创新助力产业扶贫可持续发展
产业扶贫是贫困地区摆脱贫穷的主要路径,没有产业的发展带动和支撑,贫困地区很难脱贫,脱贫后的发展也难以为继。产业扶贫最关键的就是要有核心竞争力,要不断创新保持发展。
经过多年的努力,内蒙古生物院已经形成了在甜菜、草莓、马铃薯、药用植物、农村信息化等领域的集成优势。通过不断调研,内蒙古生物院聚焦我区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瓶颈,先后在乌兰察布市的察右前旗、锡林郭勒盟的太仆寺旗、呼伦贝尔市的鄂伦春旗、兴安盟的科右前旗和科右中旗的科技扶贫工作中取得了较好成效。
兴安盟科右前旗是国家级贫困县,内蒙古荷马糖业股份有限公司(现内蒙古荷丰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入驻科右前旗工业园区,公司以甜菜制糖全产业链为主营业务,全程机械化种植甜菜。内蒙古生物院通过实施“甜菜高产高糖现代化种植示范”、“兴安盟地区甜菜产业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与示范”两个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先后为荷马糖业解决了大规模机械化种植实现高产高糖等关键难题,初步实现了甜菜产业的全产业链信息化,使荷马糖业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第三方服务,解决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也使我区的甜菜产业向世界发展水平看齐。2017年,内蒙古生物院为荷马糖业开发了“以质论价智能收购系统”,推动了甜菜产业的提质增效和良性循环。依靠全部社会化农机服务,科右前旗甜菜种植实现平均单产3.2吨,单产普遍提高30%以上,农民纯收益每亩超过700元,最高达1600元,甜菜产业带动了当地30余家合作社,贫困户350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00余人,得到了当地农民的极大认可。
针对国贫县太仆寺旗产业结构单一问题,内蒙古生物院发挥示范引导作用,为当地引入“京蒙帮扶草莓种苗繁育项目”,内蒙古生物院负责草莓种苗的提供和全程技术支撑,北京市昌平区农业局负责整合昌平区草莓种植专业公司负责草莓生产苗销售。2018年,“京蒙帮扶草莓种苗繁育项目”先后在太仆寺旗边墙村、农牧业研究所、格瑞得公司等3处建设6亩草莓种苗繁育试验基地,共种植7450株母苗,成功繁育11.5万株。2020年,北京草莓苗繁育公司与太旗有关单位直接实行了公司化运作模式,并通过昌平区草莓种植企业回购,让贫困户真正实现“零风险”增收,带动贫困户100户200人实现脱贫增收。
打造平台效应
引进外部资源推动科技扶贫新发展
农牧业技术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适应性,科技扶贫在向贫困地区引进技术时,必须是成熟技术,而且要适合我区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单独依靠区内科研院所的力量,很难解决制约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技术瓶颈。
为此,内蒙古生物院于2016年与北京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服务联盟联合建立了“京蒙科技合作现代农业技术转移平台”,旨在整合北京地区以及全球范围内的新技术、新品种,将先进的技术和成果引入到内蒙古,并重点引进农牧业高新技术企业落地贫困旗县。“京蒙科技合作现代农业技术转移平台”先后推动了包括北京凯达恒业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绿山谷芽菜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德青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园霖昌顺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北京花儿朵朵花仙子农业有限公司等7家以上企业落地内蒙古,累计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000多户;围绕贫困地区先后推广了60余项新技术、新成果落后贫困地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产业扶贫。
内蒙古生物院推动并促成北京凯达恒业农业技术有限公司与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政府签订投资建厂协议,实施“京蒙合作精准扶贫乌兰察布马铃薯深加工项目投资建设”,探索建立“企业十贮藏库十合作社十基地十贫困户”的贮藏带动产业发展模式,将马铃薯购销延伸到田间地头、村镇集市,减少中间流通环节,实现直产直销。投资建设马铃薯贮藏库辐射周边100多个行政村,带动当地及周边5万多农户就近就地销售马铃薯,降低了农户运输成本,且保障收购价格,仅此一项户均增收150元以上。公司还依托生产加工基地,提供劳动技能培训和500多个就业岗位,吸纳百余名贫困人口就地就业,工厂生产工人月工资达4000-9000元,同时给职工缴纳“五险”,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内蒙古生物院推动并促成北京绿山谷芽菜研发培训及育种基地建设落户乌兰察布市兴和县,采用订单式扶贫模式,利用兴和县的撂荒土地种植芽苗菜专用种子,由北京绿山谷芽菜有限公司为贫困户免费提供芽苗菜专用原种、种植技术,并进行跟踪指导服务,精准贫困户提供育种所用土地、劳力和物资,通过企业+农户的合作模式,为兴和县50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带来收益。
内蒙古生物院推动并促成北京神舟绿鹏农业科技成果在内蒙古的转化,该公司近年来一直积极通过航天育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在内蒙古地区开展空间诱变搭载实验,与内蒙古生物院联合选育研发新品种,改良地方特色品种,引进、示范及商业化推广航天蔬菜品种等,促进了当地种植产业增产增收。目前,其蔬菜新品种在赤峰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呼伦贝尔市等地推广面积5000亩左右,种植表现优秀,早熟、产量高、抗病性强,市场反馈良好,市场售价较普通品种高20%—50%,深受菜商的青睐。在赤峰敖汉旗推广航天搭载的谷子新品种面积5万亩,亩增产120公斤,带动贫困户189户486口人,人均增收527元。
打造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闭环服务模式
创新科技扶贫模式
内蒙古生物院依托“内蒙古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务体系”和“内蒙古科特派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两大体系,在呼和浩特建立了1个自治区现代农业技术转移中心(设在内蒙古生物院),并相继在贫困率较高地区(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设立6个现代农业技术转移工作站(称为6+1模式),统筹科技扶贫工作和技术成果示范的开展。
为了更有效地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内蒙古生物院实行“12396+科技特派员+扶贫”科技服务工作模式。移动信息服务平台“内蒙古12396”通过电话、电脑和智能手机等可实现贫困地区农技问题专家响应、及时解答和现场服务。同时,内蒙古生物院积极鼓励、支持科技特派员与贫困村、建档立卡户签订帮扶协议,提供技术服务。2018年年底,全区实现了12396、科技特派员贫困地区全覆盖服务。
截止2019年年底,针对区贫县、国贫县,内蒙古生物院共吸纳3642名科技特派员成为“内蒙古12396”信息员和现场服务专家,累计解决农牧民问题4063条,重点针对贫困地区的专业合作社、园区负责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精准培训20余场次,累计培训人次2000人次以上。
技术服务保证了贫困地区贫困户种好养好的问题,但卖难、卖好的突出问题依然存在。为此,内蒙古生物院提出成立“科技扶贫产销对接平台”,积极开拓合作渠道解决贫困地区农产品的销路问题,先后与北京志广富庶农产品有限公司、北京好开心专业合作社、美菜网、春播网等线下、线上渠道建立合作,积极与自治区扶贫办、农牧厅、教育厅合作,于2019年3月30日联合启动了 “农校对接”试点工作,搭建“农校对接”服务平台,截至2019年12月底,自治区14所高校与27家扶贫产品企业签订购货合同,集中采购米面粮油等主副食产品,累计采购金额945.17万元。“科技扶贫产销对接平台”先后为兴安盟科右前期、科右中旗,呼伦贝尔市的鄂伦春自治旗等地解决了当地头痛的农产品销售难题,2019年通过各种渠道销售贫困地区的农产品达到1000吨以上,销售额达到6000万元以上。
通过近5年的时间,内蒙古生物院科技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基本形成了 “技术转移(示范)+技术服务(支撑)+产业扶贫(目的)+销售拓展(重点)”的科技扶贫新模式。
(内蒙古自治区生物技术研究院)
【 纠 错 】 【加入收藏】【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