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广大党员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发布日期:2020/12/18 9:49:04
查看次数:
【字体: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通辽市广大党员干部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聚焦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推动科技创新管理向科技创新服务转变,充分调动科技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以科技创新驱动为着力点,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搭建创新平台,打造创新“新高地”

 创新是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魂。

 通辽市重点围绕打造千亿级绿色农畜产品、绿色煤电铝产业集群、百亿级镍循环经济、现代能源示范、蒙中医药产业集群,着力增强科技创新与服务支持,打造创新“新高地”。

 通辽市被誉为“中国蒙医药之都”。自2001年《内蒙古自治区蒙医中医条例》实施以来,蒙医药产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内蒙古自治区蒙医药重点实验室经过近10余年的发展,依靠科技创新及转化等重大成绩,在2019年自治区科技厅组织的化工、信息、生态和蒙药4个领域的评估考核中,获得全区优秀重点实验室称号。这是全区蒙医药系统中第一个获得该称号的重点实验室。 近五年来,蒙医药重点实验室授权发明专利与实用新型专利15项、获得国家级及自治区级奖项8项、刊发成果论文186篇。

  通过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实施关键领域科技攻关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拓展科技合作空间。针对铝后新材料、新型煤化工、玉米生物、肉牛、硅砂、蒙医药等优势主导产业的共性技术问题,持续开展科技攻关,取得了一批丰硕成果。

 一项技术的突破,往往可以带来一个企业的突破,甚至带动整个产业的革命。我市将着眼点放在培育发展新动能上,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深化与高等院校合作,围绕玉米、肉牛、蒙医药等特色产业开展科技攻关,组织开展肉牛种子工程、玉米品种培育、蒙医药技术体系、新材料研发等重大科技专项,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2020年7月30日,推进“科技兴蒙”行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对接大会上,市政府与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签署科技合作协议。我市将充分发挥上海交通大学在高端材料、加工制造、能源化工、生态环保、信息技术等领域雄厚的科研和技术优势,重点围绕铝及铝后加工、工业节能环保、共建“先进铝材技术创新中心”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为打造“五大产业集群”和建设“六个通辽”汲取科技动力。

   目前,通辽市已培育成熟高新技术企业34家,建成自治区级企业研发中心26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家、众创空间10家,为全市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在已建成的204个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中,玉米、肉牛等主导产业获评自治区农牧业区域公用品牌第一名。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计划启动实施,已瞄准高新技术企业总数三年左右翻一番的目标。

 聚焦深化改革,建立创新服务链

 通辽市持续深化改革,把加强创新服务链建设作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科技服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科技对接寻求外援支持,通过园区升级打造服务标准。深入开展“科技兴蒙”行动,引进外部智力优势全面提升我市创新能力。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队,与自治区科技厅、国家科技部深入对接,全面推进蒙医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玉米肉牛种业研发平台、申报国家特色载体项目、玉米及肉牛自治区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等项目建设。

 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成功获批2020年国家级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升级特色载体,是2020年全自治区唯一一家获批科技资源支撑型特色载体的开发区。开发区成为专业资本集聚、大中小企业融通、科技资源支撑、高端人才引领的创新创业特色载体。目前,开发区已入驻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家,现有新型科技研究开发机构1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企业研发中心3家、企业技术中心2家;授权专利132项,科技成果奖励43项。

 以通辽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为样本,在创新驱动的标准化体系建设与推广上全面发力。通辽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国内唯一一家以玉米、肉牛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被国家评为优秀园区,总成绩列全国82个园区第七名。

 扶持入园企业争取国家和自治区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9项、实施市本级科技计划项目31项,推广应用450余项先进适用技术,引进展示380余个优新品种,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90%。通过项目实施和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了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在园区落地转化。

 建设了集“展示、交易、共享、交流、服务”五项功能为一体的通辽科技大市场,并在此基础上建设通辽市科技创新中心,以此推动科技服务标准的质量提升。

 制定玉米、红干椒等作物重点生产技术规程13项,农牧业地方标准176项。累计取得自主研发科技成果77项,推广新品种163个,推广新技术72项,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55.3%,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显著提高。“通辽黄玉米”“科尔沁牛”“库伦荞麦”“开鲁红干椒”获得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有力推动了产业高质量发展。

 聚焦人才建设,组建创新生力军

 科技创新,需要产业环境支撑、政策环境支撑、人才环境支撑。

 通辽市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政策环境,市本级关于促进科技发展的若干意见,从6个方面提出了22条政策举措,推动科技与产业、企业、平台、金融、人才等要素的高度融合发展,针对性强、创新性强、操作性强,为通辽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针对北京及东三省高校内蒙古籍生源相对集中的实际,通辽市自2014年以来集中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大学等重点高校举办双选会。多角度、多方式宣传引才政策,注重打好资源、政策、亲情这“三张牌”,从而使各项引才优惠待遇的知晓度进一步扩大,有力提升了我市引才活动的知名度,打造了引才引智“通辽品牌”。

 通辽市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和重点项目建设,制定了“含金量”较高和吸引力较强的引才政策,打通了广纳英才的“绿色通道”,多渠道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同时,还通过打造高端人才集聚平台、建立新型高端智库、深化校地合作等措施,在玉米育种、蒙中药材等多领域均建成了自治区首家院士专家工作站,柔性引进了一批知名专家和团队人才。

 通辽市已连续多年赴区外重点高校刚性引进博、硕、本毕业生3000余名。

 在借助“外脑”的同时,持续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对通辽市科技专家库进行系统升级和完善,入库13个领域专家526名。近5年,我市共获得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23项,市级以上科技成果达到198项,市级以上科技奖励446人。推动通辽市科技创新联盟筹建,吸纳企事业单位会员115家。新建内蒙古蒙医药工程技术研究院、内蒙古蒙东铝及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院、通辽市蒙草沙地治理与林草牧业发展研究院等4家自治区新型科研开发机构,进一步整合了技术研发资源,为主导产业领域科技创新搭建公共平台。

 通过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围绕主导产业发展,组建了以院士、长江学者等顶尖人才为带头人的攻关团队,组织实施了重点领域55项产业科技攻关,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6项,新增自治区级科技成果奖励19项。

【 纠 错 】 【加入收藏】【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