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黑龙江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产业是经济之本,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表现形式。站在新起点上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紧紧围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筑牢实体经济之基,强化创新驱动之本,激发经营主体之力,加快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点燃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把握发展大趋势:生产力“焕新”加速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
中国空间站筑梦苍穹,国产大飞机翱翔蓝天,高铁飞驰神州大地,5G连通大江南北……
产业不断迭代,标记着经济发展的蝶变。
从党的二十大报告部署“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到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研究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问题,再到“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新征程上,一场宏阔布局正在展开。
“新质生产力以新技术新应用为主要特征、以新产业新业态为主要支撑,新质生产力形成的过程,就是对产业体系进行系统性重塑的过程。”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副院长鄢一龙表示。
无论是“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还是“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都传递出现代化产业体系与新质生产力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鲜明信号。
近日,比亚迪、名爵、零跑、小鹏、阿维塔等众多中国品牌亮相德国慕尼黑车展,新款电动车开启欧洲首秀。截至今年7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累计突破2000万辆。
从“电动化”到“智能化”,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跑出“加速度”,逐步在世界汽车产业拥有真正的话语权。这背后正是生产力不断“焕新”引领产业体系腾飞的缩影。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加速进化,中国的先进制造、海洋产业、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等新产业活力涌动……
“新质生产力将推动产业体系向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方向发展,赋能产业转型升级,有力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表示,在新质生产力领域,我国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基础和条件,包括在人才、技术、资本,以及市场规模、产业体系、创新生态等方面。
从实力看——我国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2022年,我国在全球创新指数中的排名升至第11位,连续十年稳步提升。
从潜力看——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超4亿中等收入群体。随着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绿色低碳转型等加快推进,超大规模市场蕴含巨大潜力。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指明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意味着我们要更快摆脱对传统增长路径的依赖,依靠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有利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说。
下好产业“先手棋”: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的竞争力
9月1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一则通知引发关注:面向未来制造、未来信息2个前沿领域,聚焦元宇宙、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通用人工智能4个重点方向,组织开展2023年未来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工作。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培育新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是生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朱克力表示。
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规模大、体系全、竞争力较强的产业体系,但仍然存在不少“断点”和“堵点”。当前,要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的机遇,补齐短板弱项,加长长板强项,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创造新的竞争优势。
向“实”——坚定不移筑牢实体经济根基。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11.8%、13.9%;工业机器人新增装机总量全球占比超50%;超高清视频产业规模超过3万亿元;第一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已达到66家……一项项数据,呈现出我国推动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坚实步伐。
向“新”——新支柱新赛道破浪向前。四川面向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等领域布局建设23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北京瞄准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高精尖产业,打造发展“新引擎”;西安重点支持增材制造、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产业迅速壮大……近段时间以来,各地新兴产业布局重点愈加明晰,动能释放愈加蓬勃。
向“未来”——瞄准更多前沿领域布局。“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
崂山脚下,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园今年初挂牌。“总投资145亿元的8个项目正在加速建设,未来这里将建成赋能青岛产业发展的AI创新高地和算力基础设施支撑高地。”青岛市崂山区副区长刘凌说。
合肥高新区,短短几百米长的云飞路上汇聚了几十家量子企业。合肥市在创新支持、成果转化、试点工程、场景建设方面多管齐下,加速量子科技成果从“落地生根”到“开花结果”。
不断涌现的新产业新业态,正在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
牵好创新“牛鼻子”:持续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和科学进步作为支撑。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必须加快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变革、提升产业能级,持续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在提高产业体系完整性上下功夫。听不到人声鼎沸、看不见火花四溅。走进中信泰富特钢集团的智能车间,“一键式”的自动化高炉炼铁、远程智能管控体系,颠覆了人们对传统钢铁厂的印象。“智能制造大潮澎湃,企业加快寻求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中信泰富特钢集团董事长钱刚说。目前,我国各地已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近8000个,智能制造新场景、新方案、新模式不断涌现。
——在提高产业体系先进性上下功夫。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量子信息等新兴技术跻身全球第一梯队,数字经济规模稳居世界第二……要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演进方向,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未来产业发展需求,布局开拓新领域新赛道的引领性技术,夯实支撑未来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础。
——在提高产业体系安全性上下功夫。C919大型客机投入商业运营;国产首艘大型邮轮顺利出坞;国产体外膜肺氧合治疗(ECMO)产品获批上市;“东数西算”工程8个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建设全部开工……多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再上新台阶,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今天的创新科技,孕育着明天的“产业地标”。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深刻认识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培育新兴产业竞争力,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加快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和持久动力。
【 纠 错 】 【加入收藏】【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