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自治区农牧业提质增效!这个中心在行动→
发布日期:2024/1/23 9:54:07
查看次数:
【字体: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方中心在呼和浩特市建设的羊草种质资源圃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方农牧业技术创新中心(简称北方中心)立足于中国农科院支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战略支点、支撑引领内蒙古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和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建设的战略枢纽定位,聚焦内蒙古农牧业提质增效重大需求,围绕高新技术“卡脖子”、特色产业提质增效短板和乡村产业振兴弱项等重大问题,着力打造涵盖生物育种、智慧农牧业、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人畜共患病防控等“四大共性技术平台”和粮食增产、草(种)业、农畜产品加工、奶牛、肉羊肉牛、冷凉蔬菜等“六大产业技术平台”的研发平台体系,强化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自治区粮食稳产保供、草原草业和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023年,北方中心坚持项目引领强化产业支撑,加快启动研发平台建设,启动实施了“玉米密植滴灌高产关键技术集成示范”等基础研发和成果转化类项目16个,实现了六大产业技术平台建设全覆盖,在粮食绿色高效生产、优质饲草品种转化推广、肉牛羊混合饲料添加剂研发、苜蓿规模化高效转化等领域取得阶段性成效。

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专家测产现场

——“玉米密植滴灌高产关键技术集成示范”项目有效破解了玉米产量提升及残膜污染、水肥效率低等“卡脖子”技术难题,2023年在赤峰市巴林左旗、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北方中心核心区)开展试验示范,经专家组测产,无覆膜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模式分别较对照农户传统种植平均增产262公斤/亩、222公斤/亩、329.7公斤/亩,实现了无膜、节水、节肥和绿色高产高效。

——“肉牛羊‘中央厨房’产业化研究与示范”项目,针对目前养殖业饲草料成本高,养殖效益低下的问题,通过整合原料资源、研发新型饲料功能包、建设中央厨房等措施,从原料降本、从技术突围、从模式增效,推进肉牛养殖方式向科学化、精细化、标准化模式转变,研发的肉牛羊混合饲料添加剂——瘤胃宝,解决了传统饲料中抗生素的残留问题和耐药问题,有效促进内蒙古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兴安盟寒地水稻秸秆全量原位还田技术示范基地

——“寒地水稻秸秆全量原位还田缓释多效综合技术研究”项目2023年在兴安盟扎赉特旗示范3000亩,通过技术应用将当季“秸秆还田”,在减少化肥15%用量的情况下,对比常规技术栽培亩产平均提高5%,节本100元/亩。不仅让农民从投资上节约成本,更有效解决了秸秆焚烧问题,为改善生态环境打下了坚实基础。

——开展了退化草地切根施肥补播改良技术示范应用,研发的生态修复切根改良机械装备+施肥集成技术,弥补了切根技术长期以来没有配套设备的空白,并针对困难立地矿山排土场、风蚀坑开展修复治理技术研究和技术集成,围绕打草场退化与生产力衰减问题,开展打草场提产增效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增产近50%,形成了较完善的技术体系。在内蒙古草原生态修复应用近5万亩,效果显著。

北方中心生态修复切根技术应用

——开展了优质饲草新品种推广与应用,联合蒙草集团、草都集团转化中国农业科学院自主选育的中苜2号、中苜3号、中兰2号紫花苜蓿和西乌珠穆沁羊草,扩繁推广共3000亩;在锡林浩特市、托克托县和清水河县建设草种业基地1000亩,减少对进口种子的依赖,确保核心种源自主可控;开展北方盐碱地优质牧草丰产栽培技术系统研究与示范,实现盐碱地改土脱盐、增草、兴牧及农业生态和环境的优化。

——通过优质农草畜产品品质大数据分析平台建设项目,支撑内蒙古700多个农畜产品进入全国名特优新目录,数量位居全国第一,鉴评产品包括粮食类、蔬菜类、水果类、畜产品类、禽产品类等15个大类,80多个品种,从产品的营养品质、食用品质、风味物质等方面系统挖掘13种地理标志保护工程产品及巴盟小麦,武川小麦,三河牛牛肉与牛奶等10多种产品的优势品质指标,用科学数据回答产品“好在哪,为什么好”。

作为战略性区域创新平台,北方中心已纳入中国农科院“四中心一智库”和区域中心布局体系。目前,中心已召开了第一届理事会会议,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理事单位、理事和中心领导班子。下一步,自治区科技厅将持续推动北方中心围绕内蒙古农牧业提质增效重大需求,集聚成果、人才等优质科技资源,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成果集成熟化、落地转化和推广应用,助力内蒙古完成好“五大任务”,实现农牧业领域科技“突围”。

【 纠 错 】 【加入收藏】【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