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全区科技工作会上,呼和浩特市科技局、包头市科技局、鄂尔多斯市科技局、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内蒙古工业大学以及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六家单位将创新实践中的成功经验、模式作典型发言,这不仅是“科技兴蒙”行动在全区催生创新活力的生动写照,更是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为广泛宣传创新典型经验,自治区科技厅将通过“创新内蒙古”新媒体平台,推出系列深度报道,揭示他们在创新道路上如何锐意进取、攻坚克难,期待这些典型经验能为全区提供宝贵的启示和借鉴,形成更多可推广、可复制的创新模式,为自治区科技事业注入更为蓬勃的发展动力。
在呼和浩特,一场乳业革命的浪潮正在掀起。
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不仅打造了全球单体规模最大、数智化程度最高的智造标杆基地,还构建了拥有全国唯一的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技术中心集群,标志着千亿级产业集群效益开始全面释放。
从全球最大的口蹄疫苗、辅酶Q10、高效金霉素生产基地的建成,到远景智能制造产业园、华耀光电12GW单晶硅片、鑫环10万吨颗粒硅等项目建成投产,再到久泰30万吨延链补链一体化、中石油呼石化聚甲醛升级改造等项目进展顺利·······一项项科技重大项目落地,彰显了“首府”以科技支撑和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硬实力,在全国28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呼和浩特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排名第30位,强势领跑全区。
拉长板、补短板,2023年,呼和浩特市立足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精准发力、全面布局,持续推动延链补链以壮大产业集群,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科技创新事业再迈新台阶。
五链汇聚 激发创新聚变效应
“我们科研团队突破紫花苜蓿的关键技术瓶颈,首次创制抗低残留耐草甘膦紫花苜蓿新品种,为我国草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国家草业技术创新中⼼(筹)副总经理苑峰说,中心通过整合各方资源,汇聚国内47家草业领域的顶尖科研团队参与建设,形成了强大的创新聚变效应。这种效应不仅促进了技术的快速进步,还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国家草业技术创新中⼼(筹)的土壤样本
科技创新、平台先行。近年来,自治区与呼和浩特市两级政府加大在重大创新平台的布局,拿出“真金白银”支持龙头企业创建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与国家草业技术创新中心。目前,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首次实施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取得98项技术成果。国家草业技术创新中心已研发出6个新品种、6项突破性技术成果。
创新平台是集聚创新要素的“强磁场”。2023年,呼和浩特市以“蒙科聚”科创“一张网”作为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石,积极建好平台的总窗口,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创新的政策,持续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研发机构,提升创新能力,营造良好创新生态。通过厅市联动,成功汇聚政、产、学、研、金、服、用等多元要素,并积极培育服务全区的技术转移体系,实现常态化对接,为全区的技术转移体系培育和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持。
截至目前,全区共有3992家院所、企业和1070名技术经纪人入驻科创“一张网”,带动技术合同登记量增长45.3%,技术交易额增长17.6%。
呼和浩特市始终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行创新布局,2023年全市新增自治区级技术转移载体24个,总数达到44个;培养技术经纪人974名,总数突破1000名;培育科技领军企业32家、高新技术企业53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49家、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17家、企业研发中心319家,全市476个招商项目中高新技术项目达到82%,形成“引进一家企业、同步建立一个研发中心、培养一个创新团队”的“三个一”模式,促进科学家和企业家手拉手。
“随着‘五链汇聚’的深入实施,我市充分发挥各类创新要素的汇聚涌流‘聚变效应’,形成强大的创新合力。”呼和浩特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孔燕说,去年我市紧抓“蒙科聚”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的机遇,全力建设总窗口,不断完善创新体系,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信息链汇聚融合,打造区域创新新增长极。
四项机制 提升科技服务能力
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农业生产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内蒙古简耘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简耘科技”)自2019年成立以来,凭借深厚的技术底蕴和对马铃薯产业的精准洞察,成为马铃薯领域数字化技术创新的领军者。
“目前我们已获取马铃薯数据6亿多条,利用AI相关的数据应用技术,自研的马铃薯全生命周期决策模型,实现节水超30%,节肥超20%,提升产量31.5%,为马铃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简耘科技副总经理李伟说,简耘科技在北京京蒙高科(蒙科聚北京分中心)两年的孵化,得到长足的发展。去年我们通过“蒙科聚”平台在呼和浩特市科创中心落地转化,作为后备上市企业进行重点培育。
孵化器是链接科技、资本、市场之间不可或缺的“加速器”。为解决企业与项目的孵化慢、落地难等问题,呼和浩特市构建“立体联动”孵化机制。依托北部科技城的研发区、中部科创中心的孵化区以及南部和林格尔的产业化示范区,建立了从众创空间到产业园区的全程孵化体系。同时,从北京引进简耘科技等3家后备上市企业,形成了北京与呼和浩特之间的联动孵化模式。
孵化载体作为创新要素的汇聚点,正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目前,呼和浩特市孵化载体总数达到70家,在孵企业及项目团队数量超过1000家(个)。
“蒙科聚”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
校地创新合作是实现高校与地方经济的互利共赢,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23年呼和浩特市政府与高校、企业合作,组建了政校企创新联盟,充分利用全市优质的高校院所、企业等创新资源优势,建立“以演代评”的转化机制,推动25项新技术成果转化落地,预计年均新增经济收益亿元。通过“蒙科聚”协同路演等活动,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得以直接应用于企业生产,实现了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科技提升速度,创新彰显高度。2023年,呼和浩特市在科技服务领域进行全面升级,通过建立“公益+市场”服务机制、实施“以演代评”转化模式、打造“立体联动”孵化体系以及推动“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有效解决科技服务体系不完善、高校成果转化难、项目孵化落地难以及科技型企业融资难等问题,为城市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
开放力度不减、改革强度不减、发展势头不减,科技创新助力呼和浩特市跑出“加速度”、干出“显示度”、提升“活跃度”。
算力释放 发展新质生产力
在和林格尔新区,“云谷”两个大字赫然耸立,与周边众多数据中心建筑共同勾勒出一幅壮观的科技图景。
走进中国移动呼和浩特智算中心的制冷站,宽大的厂房里冷却系统高速运转,机器发出的嗡鸣声交织混响,为智算中心的IT设备正常运转提供冷源降温。
“中心通过采用液冷等先进节能降碳技术,全面降低智算中心能耗,实现绿色发展。”中国移动呼和浩特智算中心项目经理郑智军说,智算中心的发展由传统的硬件软件向“智件”升级,让用户无需关注底层算力芯片和技术细节,以低代码甚至无代码的开发模式,实现带着数据来,拿着成果走。
和林格尔新区“云谷”一角
在科技创新的浪潮中,呼和浩特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2023年,呼和浩特市电子信息技术产业集群集聚效应全面释放,华为北方最大的算力枢纽项目华为云和林格尔数据中心成功落户,超聚变服务器北方生产基地建成投产,中行、农行等数据中心项目主体完工,中国移动智算中心、并行科技算力基地等项目全面开工,服务器装机达到150万台。通用算力规模达到1000P,智能算力规模达到400P,超级算力规模达到200P,数据存储和算力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同时,全市累计引进各类创新企业300家,双创人才600人,成功入围“中国算力二十强市”榜单、居第15位。
今年,呼和浩特市将全力推进电子信息技术产业集群,计划实施重点项目高达49个,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随着重点项目的稳步推进与成功落地,我市在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六大产业集群有望取得更大突破和成就,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澎湃动能。”李孔燕说,呼和浩特市将紧扣“六大产业”、未来产业发展需求,聚焦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创建呼包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持续建好“蒙科聚”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和五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重点开展五大科技创新专项行动,科技赋能“六大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培育产业发展新赛道,为全区科技“突围”工程作出积极贡献。
【 纠 错 】 【加入收藏】【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