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矿产资源丰富,露天矿区现场地质环境复杂,在应急抢险救援最前线,如果有先进的边坡监测技术支持,那将对矿山安全发挥重要作用。而在露天煤矿安全监测领域,我区已形成技术和装备优势,内蒙古工业大学雷达科研技术团队自主研发的全方位微变监测雷达正守护着北疆矿山的安全。
在自治区雷达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主任、内蒙古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院长黄平平教授正带领团队进行新型三维微变监测雷达的关键技术攻坚。
“与二维微变监测雷达相比,迭代升级的三维微变监测雷达能够提供更为准确的信息,将及时、精准监测到发生形变的具体位置。”黄平平说。未来,高陡边坡露天矿山的安全监测将会有更精准、更高效的雷达监测装备。
坚持自主创新,黄平平团队研发的地基微变监测雷达技术实现转化,并应用于国内28个省份的露天矿山与地质灾害监测等领域。这样的一份成绩单,凝结着他们的心血。
科学研究上天入地,哪里有课题,哪里就有科研工作者的奋斗身影。内蒙古地质环境复杂,在矿山滑坡、草原植被、黄河凌汛、森林防护、边境巡查、荒漠化检测等多领域,基于雷达遥感技术,黄平平团队开展了大量工作,让“雷达哨兵”大展身手,更加智慧地守护内蒙古的绿水青山。
2010年9月,黄平平从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博士毕业后,来到内蒙古工业大学担任教职工作。面向自治区矿山安全的重大需求并结合个人兴趣,他将研究聚焦在“微变监测雷达”研发上。“通过调研发现,自治区矿山安全监测潜在需求巨大,而我所学的雷达技术在这方面有巨大的应用潜力,但其中有待于解决的技术问题也很多。”黄平平说。
不断探新路、攀高峰,不断拓展科学边界。黄平平带领团队在雷达成像新方法新技术理论与应用研究、合成孔径雷达(SAR)草原定量遥感理论与方法、地基弧形合成孔径微变监测成像新体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团队研制的地基微变监测技术也从早期的60°到90°直线扫描,发展到弧形孔径圆周扫描新体制,逐渐走到国际先进水平。
“不能闭门造车,要走出实验室,到各种应用场景中去做科研、做有实际价值的科研,研究成果一定要经得起现场各种复杂环境检验。”黄平平说。
在垂直结构等较为极端的应用场景中,雷达回波同时返回,区分更为困难。为攻克这一难关,黄平平带领团队前往矿山、具有地质灾害隐患的山体结构等不同地形场景进行野外实地实验,逐步提升并完善雷达在复杂地形条件下的高精度测量能力。
2017年,团队完成成果转化,创建了自治区第一家雷达高技术装备研发与生产企业。如今,在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支撑下,系列产品畅销国内外,实现年产值近亿元。团队还多次参与了国家重大应急救援工作,为筑牢国家安全防线作出有力贡献。
在科研与教学实践中,黄平平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统一,要做好教学也要精深科研。他认为科研工作既是创造新知识的必然途径,也是展示和检验教师与学生知识积累、技能才华、磨炼意志和品德的必要途径,与教学工作相辅相成。虽科研工作繁忙,但他一直坚守在教学一线,将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努力提升培养质量,为自治区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十余年来,团队汇聚起多名来自中国科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和院所的优秀高层次人才,在“扎根北疆、科技报国”思想引领下,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茁壮成长、发光发热。团队先后入选自治区“草原英才”创新创业团队、全国“工人先锋号”和“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黄平平先后入选教育部高层次人才计划特聘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自治区“草原英才”领军人才等人才工程,并获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多项荣誉称号。他和团队共主持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自治区重大专项和其他各类项目等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0余项,完成百万级科技成果转化2项,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3项、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
当前,内蒙古正深入实施科技“突围”工程,培育新产业新赛道,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面向未来,团队积极对标我区生态建设重大需求,找准4个科技“突围”发力的点位,进行技术精准攻关。
“有国家和地区战略指引,我们扎根地方助力高质量发展的信心更坚定了。”黄平平说。
创新作笔,大地为卷。接下来,团队将在国家和自治区相关项目支持下,联合国内科研院所和高校,着力破解井工矿形变测量、草原植被结构和植被下土壤信息定量提取等“卡脖子”技术难题,为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长城构筑得更加牢固作出积极贡献。
【 纠 错 】 【加入收藏】【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