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内蒙古在科技“突围”工程中加强农牧产业科技创新,自治区39项科技“突围”工程中有3个生物育种项目,努力解决种业“卡脖子”问题。
这几天,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寒地优质高食味水稻精准生物育种与智慧生产系统研究”项目的专家团队深入兴安盟扎赉特旗水稻试验基地实地调研,对水稻品种进行病害样本采集,同时运用无人机多光谱技术对田块进行数据探测。
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副教授 王天一 无人机的数据跟地面的数据进行耦合和映射,找一些我们说的发病规律,可以有效做到病害的早期监测。
“寒地优质高食味水稻精准生物育种与智慧生产系统研究”项目是2025年自治区科技“突围”工程生物技术专项重点任务,由兴安盟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牵头,中国水稻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等多家高校院所共同承担。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院长 刘俊 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我们这套决策系统,通过这个办法能够进行提早预测和判断,包括品种的选定。
今年,自治区科技“突围”工程中的3个生物育种项目,共投入2400万元,吸纳区内外20个科研单位、112名科研人员参加协同攻关,每个项目自治区财政支持资金800万元,企业自筹不低于1600万元,分别对肉羊、水稻、油菜进行生物育种研究,对农牧业产业中产量低、品质差、不耐寒、不抗病等问题进行集中攻关,挖掘农畜产品发展更多潜力。
自治区科技厅农牧业与社会发展科技处副处长 白文志 除了新品种选育外,还涉及种质基因库的扩充、资源评价体系的构建、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等功能。 实施生物育种重大攻关,主要目的和目标就是解决自治区种业“卡脖子”问题,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
【 纠 错 】 【加入收藏】【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