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科技经费实现"双增长" 多维举措构筑创新发展新高地
发布日期:2025/10/15 9:17:48
查看次数:
【字体:

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发布,通辽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和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同步增长。近年来,通辽市以实施科技"突围"工程为核心抓手,通过系统性政策设计与精准化落地举措,推动科技创新对产业升级的支撑作用持续凸显,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数据亮眼:经费投入与创新效能同步提升

统计数据显示,通辽市科技创新投入呈现稳步攀升的良好态势。R&D经费规模与强度实现同步跃升:2022年经费为5.7亿元,投入强度0.37%;2023年经费微调至5.5亿元,投入强度0.34%;2024年迎来突破性增长,经费大幅增至8.2亿元,投入强度提升至0.49%,两项指标均创近年新高,反映出市场主体创新活力的持续释放。

财政科技支出的保障力度同步加大。2023年,通辽市财政科学技术支出达1.9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0.4%;2024年支出进一步增长至2.3亿元,占比保持稳定,为科技创新重点任务推进提供了坚实资金支撑。

投入增长直接带动创新成效加速显现。2024年,通辽市沙地玉米产量首次突破"吨粮",技术合同交易额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实现"破零",创新体系日趋完善,创新效能持续提升。

多维施策:构建经费增长的"通辽模式"

通辽市科技经费的持续增长,源于科技领域一系列靶向施策的实践探索,形成了"政策引导、精准配置、平台支撑、机制创新"的完整工作链条。

顶层设计领航,政策激励精准发力

围绕产业发展需求,通辽市将科技"突围"工程作为核心战略,出台专项规划与配套政策,以"3+5"点位布局为指引,明确R&D经费投入目标与重点支持领域,牵引科技资源向关键核心方向集中。

在政策激励上,深入落实规模以上企业科技创新"三个全覆盖"行动,通过政策迭代升级与精准扶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同时积极争取上级科技创新重大示范工程支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市级层面已明确科技创新政策迭代升级计划,进一步强化政策对经费投入的引导作用。

聚焦关键领域,优化资金配置效率

财政科技资金坚持"精准滴灌"原则,重点投向优势产业技术攻关与创新平台建设。在产业领域,聚焦玉米、肉牛、中(蒙)药等主导产业及新能源、天然碱化工等重点方向,通过科技"突围"工程设置专项技术攻关方向,集中资金支持核心技术突破。

在平台建设上,持续推进自治区玉米、肉牛种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加大对各类创新平台载体的培育投入,同时健全创新平台监管机制,提升资金使用效能。通辽市明确保持财政科技资金投入刚性增长,以持续优化资源配置。

创新服务模式,激活市场主体活力

在服务机制上,通辽市深入开展创新对标诊断行动,针对企业研发短板与创新需求,组建专家团队提供定制化指导,帮助企业找准研发方向、优化投入结构,精准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同时开展创新主体提升行动,做大科技企业总量,鼓励产业链创新联合体建设,促进成果、技术向产业、企业靠拢,激发市场主体投入积极性。

科技金融领域深度融合,构建"政府引导、银行主导、多方参与"的服务体系。依托"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协同模式,创新适配产业特点的金融产品,突破传统抵押限制,为企业研发投入、成果转化等关键环节提供精准资金支持,有效缓解创新资金压力。

完善协同体系,强化全链条保障

人才支撑方面,落实"英才兴蒙"政策,加快战略人才引进储备,通过建强人才队伍为技术攻关与经费高效使用提供智力保障。

在区域协同上,开展县域创新评价行动,鼓励县域建立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加强县域科技管理队伍建设,激发基层创新积极性与经费投入活力。

在资金监管上,完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模式,健全科技服务与监管体系,综合提高资金配置与使用效率,确保每笔投入都能转化为创新动能。

聚力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R&D经费与财政科技支出的双增长,正推动通辽市创新生态持续优化。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更加稳固,已成为拉动R&D经费增长的核心力量;政府通过财政投入刚性增长保障与政策引导,搭建起"政府搭台、企业创新、人才支撑、金融赋能"的协同创新格局,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动力。

下一步,通辽市将继续深化政策创新、聚焦产业需求、完善服务体系,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让科技创新成为蒙东振兴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来源:通辽市科技经济信息研究所

【 纠 错 】 【加入收藏】【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