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科技先行。作为推动“三区”科技人才服务基层的重要实践,通辽市科技局始终聚焦农牧民生产需求,以技术创新破解产业发展难题。近期,由通辽市“三区”人才、高级农艺师塔木扎布主导引进的“智能化大麦鲜草”种植育肥项目,在科左中旗腰林毛都镇西塔嘎查生态养殖基地落地见效,为全市民牧产业提质增效、农牧民增收致富注入强劲科技动能。
政企协同建基地,科技项目落地生根
2023年,为破解当地禁牧政策下冬春枯草期优质饲草短缺、舍饲养殖成本高的难题,高级农艺师塔木扎布主动发挥“三区”人才技术优势,牵头引进“智能化大麦鲜草”种植新技术饲养育肥项目。当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划拨专项资金支持基地建设,建成150㎡种草厂房、现代化养羊棚圈、冷冻肉库及办公用房等基础设施,项目于2023年8月顺利竣工投用,为技术转化应用搭建坚实平台。基地投用两年多来,依托“智能化大麦鲜草”技术育肥肉羊1600只,实现毛收入224万元,直接带动嘎查农牧民增收。目前,该技术饲养的羊肉在部分地区市场价格已达每斤83元,绿色优质产品的市场潜力逐步显现,为后续产业链延伸、价值提升奠定基础。
技术创新破难题,赋能养殖提质增效
“智能化大麦鲜草”技术作为通辽市首例集约化、立体化无土栽培养殖技术,以“短周期、低成本、高转化”的优势,彻底改变传统养殖模式。一是周期短、供应稳。采用全电脑控制的植物工厂模式,7天即可完成一个生产周期,不受季节影响,150㎡厂房日均产鲜草1吨,可满足400只羊或60头牛的单日饲喂需求,实现鲜草常年稳定供应。二是省资源、降成本。通过绿色雾化水培技术减少用水量,多层高密度栽培大幅节约土地;主要原料为本地可种植的大麦种子,叠加较低的电费、人工费,将粮食为主的精饲料用量降至最低,显著降低舍饲养殖成本。三是高营养、高转化。大麦鲜草消化率超90%(远高于干草50%的消化率),富含高能蛋白质、17种氨基酸、维生素B复合体及钾、钙、铁等矿物质,维生素C、胡萝卜素含量优于番茄、马铃薯等常见蔬菜;用其饲喂奶牛可增产30%鲜奶,饲养肉羊能提升肉品品质与风味,还可减少牲畜消化道疾病发生。四是强适配、易推广。无需专用储存库房,可根据养殖需求灵活制定种草计划,减少饲草运输成本,适配农村牧区养殖场景,具备广泛推广价值。
示范引领促推广,科技服务乡村振兴
为加速技术推广应用,通辽市科技局多次组织专题活动,先后邀请有关部门、养殖大户赴基地召开经验推广座谈会,两年多来接待考察参观超1000人次;2025年10月,全市大麦草种养结合提质增效一体化绿色生产现场观摩培训会在西塔嘎查基地召开,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赖福全现场听取项目汇报,统筹推动技术成果转化。
下一步,通辽市科技局将持续发挥“三区”人才桥梁纽带作用,加大对“智能化大麦鲜草”技术的推广支持力度,指导更多农牧区基地建设,以科技赋能生态养殖产业发展,助力全市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让科技红利更多惠及广大农牧民!
【 纠 错 】 【加入收藏】【打印本页】【关闭窗口】